Tuesday, March 30, 2010

平板電腦

平板電腦是廠商的下一步策略,布局思維不盡相同,
進入平板電腦市場,操作系統(OS)是重頭戲,
iPad在4月打頭陣殺出市場重圍,
Google與Microsoft可能在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推出新品以搶奪新市場。

Google打算以Android OS與Chrome OS為核心,
Microsoft則藉由Windows 7與Windows CE來開創不同市場格局。

Tuesday, March 23, 2010

神的羔羊

作者約翰所關心的細節,刪去所有這些殘酷的情境,卻突出了兩個主題,
是要我們從另外兩個角度去看耶穌的受難:
第一,耶穌是一個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
第二,耶穌由始至終都是掌權的王,即使祂是被羅馬政權釘上十字架,整個過程仍是由祂主導。
所以在這簡短的信息裡,我想與大家默想這兩點:耶穌是好牧人;耶穌是掌權的王。

一、「耶穌是好牧人」
約10:10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當羊有危險時,好牧人會主動、奮不顧身地去救他的羊。
在我們今日默想的經文裡,我們清楚見到耶穌主動地犧牲自己去救自己的羊。
從18章開始,耶穌在客西馬利園,當有一大班兵丁來到園子的時候,聖經說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
將要受到逼迫,但耶穌沒有逃避,反而是主動走出來問他們:「你們找誰?」(18:5)。
與其他福音書有別:並不是猶大主動上前與耶穌親嘴然後捉拿耶穌,而是耶穌主動走出來問:「你們找誰?」
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亳無猶疑就答:「我就是!」一連說了三次「我就是!」
我們要記得當時跟隨著耶穌的還有一班門徒,門徒肯定很驚慌,未見過這麼大群士兵衝著他們來,
可是耶穌主動、鎮靜、勇敢地說:「我就是你們要找的人」耶穌保護祂的門徒免受傷害。

我們又看看羊的反應。大家也留意到彼得,當兵丁要捉拿耶穌時,彼得也是奮不顧身地要保護耶穌,
他將大祭司的僕人的右耳砍掉。所以彼得最初是奮不顧身地要保護他的牧者。
但轉過頭,當耶穌被拉入大祭司的院子後,彼得卻不敢進入,然後看門的使女問彼得:
「你不也是耶穌的門徒嗎?」彼得毫不猶疑地說:「我不是。」(17節)這是彼得第一次不認主。

大家都留意到,彼得第二、三次不認主的記載是斷開了,中間的加插大祭司對耶穌的盤問。
為何約翰要這樣記載呢?其他的福音書也是把彼得三次不認主放在同段。
我們可以留意到在英文聖經的18:19是用Meanwhile,即是「同時間」,
當彼得第一次不認主時,「同時間」大祭司在盤問耶穌。
約翰要營造出一個效果,就好像我們今日的電視,是可以用split screen function,
兩個不同地方的畫面,同時間播放出來,目的是要我們可以即時對比:
院子外彼得第一次不認主,但在院子內的耶穌卻正在回答大祭司的盤問,我們留意到耶穌的答法,
目的是要將責任全攬上自己的身上,使到大祭司不會去捉拿祂的門徒。
記著耶穌是一個好牧人,用盡辦法去保護自己的羊。
但再看看院子外的彼得,「同時間」,彼得是接二,連三地說:「我不是耶穌的門徒。」

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耶穌愛祂的羊,他明知他的羊有軟弱、有跌倒、甚至有出賣祂的時候,
卻沒有動搖過去作一個好牧人的決心,祂仍盡力去保護祂的羊。
耶穌最後走上十字架上,也是要保護我們每一個人免受死亡的威脅。我們有時也會像彼得一樣,有軟弱、
有不敢為主作見證的時候,有時我們也會很內疚,會好像彼得一樣三次不認主後灰心痛哭。
但即使如此,原來我們的主耶穌對我們的愛是沒有變過,耶穌愛我們,是愛我們到底。
耶穌是好牧人,祂從沒有一刻想過要放棄保護我們。這實在於我們軟弱的時候很得鼓勵和安慰的信息。
即使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的一刻,看見自己的母親,也安排自己所愛的門徒去照顧自己的母親,
我們中國人即時會想:「這個兒子真孝順。」其實與孝順未必有直接關係,
這是一個好牧人的表現,這是一個最具體的行動,去表明作為好牧人,耶穌到死前一刻,
仍關心和愛自己的羊,由始至終定意要愛我們。

二、「耶穌是掌權的王」
第二點要與大家思想的是耶穌是掌權的王。作者約翰希望我們看到,
原來耶穌從被捉拿到被釘上十字架整個過程,都是由祂所控制。
耶穌受難並不是無可奈何,或者要用苦肉計,用自己身體的痛苦來感動世人,叫我們因慚愧和同情而相信祂。
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是因為祂是王,祂決定要在十字架上勝過死亡,以致世人明白祂是真正的救主。

我們可以從耶穌和彼拉多的談話看到這一點。彼拉多兩次問耶穌究竟祂是不是王,
第一次問:「你是猶太人的王嗎?」(18:33) 這是猶太人的控告,希望彼拉多從政治的立場定罪耶穌。
耶穌沒有認自己是王,也沒有否認自稱是王為自己脫罪,反而耶穌是用一個王的口吻,去反問彼拉多,
「這話是你自己說的,還是別人論我對你說的呢?」
耶穌在這裡好像置生死於度外,沒有甚麼興趣討論對祂的指控,反而在問彼拉多的心事:
「你是否真的想知道我是王,還是你拾人牙慧呢?」
顯然彼拉多只是在政治壓力下去問耶穌問題,是聽別人講的。
18:36耶穌:「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
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
耶穌告訴彼拉多,祂的國不屬這世界,亦是間接宣告,祂是王,不過不是地上的王。

37節彼拉多2問耶穌:「這樣,你是王嗎?」耶穌回答說:
「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18:37)
耶穌第二次回答彼拉多時,再一次反客為主,耶穌告訴彼拉多聽祂是為真理作見證,
真理對羅馬人來說當然是指神的真理,希臘思想裡認為世上是有道Logos是絶對真理,是最神聖和最高的準則。
所以耶穌真在進一步反問彼拉多,意思是你不要再問我是否王,我不是你地上的標準可以判斷的,
反而我現在問你,你相不相信我是最高的標準,是從神而來,為神的真理作見證?

彼拉多本來是審判耶穌,現在被耶穌審判,因為耶穌才是真正的王。
彼拉來有2選擇,a選擇真理,於是要聽耶穌的話,因耶穌說「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37節)。
b選擇就是不屬於真理,於是仍舊停留在黑暗裡頭。
18章38節彼拉多說:「真理是什麼呢?」之從就走出庭外向猶太人匯報。
明顯,彼拉多仍在黑暗中,耶穌說明祂是為真理作見證,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彼拉多仍不明白真理就在他的眼前。從以上的對話我們見到,
耶穌一直是那有權柄和可以審判世人的王,因為耶穌就是真理。

結局,就是彼拉多仍然心硬,不過無論他如何的心硬,他都不認為耶穌是有罪的,
於是告訴猶太的宗教領袖他查不出耶穌有罪,但這些宗教領袖仍在施壓力給彼拉多,於是再問耶穌(19:9):
「你是哪裡來的?」耶穌卻不回答。彼拉多說:「你不對我說話嗎?你豈不知我有權柄釋放你,
也有權柄把你釘十字架嗎?」 19:11 耶穌說:「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
所以把我交給你的那人,罪更重了。」耶穌再一次重申,主權是在神的手裡,祂才是掌權的王。

說到這裡,其實這時彼拉多心裡也很驚,他感覺到耶穌真不是一般的人,說話帶著權柄,
他亦親口說耶穌是無罪的,但無可奈何,還是把耶穌交出來釘十字架。
但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位不相信耶穌從真理而來的彼拉多,用一個牌子寫了一個名號,
安在十字架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19:19)
猶太人不喜歡彼拉多這樣去寫,但彼拉多竟然堅持這個名號,並要用希伯來、羅馬、希臘文寫成,
即是要向全世界宣告耶穌王的身分。世人認為最羞辱的事情,
神卻令耶穌在這十字架上成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因為耶穌雖死在十字架,卻勝過死亡,三日復活。
世上再沒有任何人可以有耶穌這樣的權柄能勝過死亡。

應用:
所以約翰福音的記載很寶貴,在耶穌受難的事責上,給我們看到兩個很重要的主題:
(一) 耶穌是好牧人,祂保護我們每一隻的羊,並且愛我們到底,於是走上十字架上成就救恩。
正如以賽亞書說:「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
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賽53:4-5) 耶穌是好牧人,祂定意成就救恩,叫我們可以得平安和得醫治。
(二) 耶穌也是掌權的王,縱使是面對最困難的逆境、面對人的罪惡、面對人的逼迫、面對無理指責、
面對不公平的審訊,面對人類最大的威脅──死亡,耶穌仍然一直在掌權,耶穌仍然得勝,
耶穌甚至連死亡的時間,都是由自己所決定,因為祂說「成了!」才低下頭,
耶穌知道自己已經成就了救恩,完成耶穌所給交託祂的計劃。

所以約翰記載耶穌的受難,是要再一次堅定我們的信心,叫我們憑信心領受耶穌的大愛,
因耶穌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我們有時好像彼得一樣,
覺得自己不配,但耶穌真的是給我們無條件的愛,叫我們用信心去接受。
我們也要憑信心相信耶穌永遠掌權,縱然在人生最黑暗最困難的逆境,
耶穌親身經歷過,但耶穌仍然掌權。
我們的回應,就是用信心倚靠耶穌,求神幫助我們憑信心領受這些恩典。
「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

----------------
因為耶穌的名字、頭銜是具象徵性的,為了要對其有更深的了解祂,則必須要對此加以分析。
耶穌基督的其中一個象徵程度相當淵博的頭銜便是”神的羔羊”。
試著解釋說明此名稱的意思,以及為何羊被選為用來代表救主。

在神的羔羊於伯利恆的馬槽裡出生的很久以前,以賽亞便將全人類男女的救主比作羔羊,
他寫道”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
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賽53:7),
羔羊於是成為溫順、謙卑和願意服從主人旨意的象徵,耶穌確實亦具有這些特質
(謙卑、願意順服父神的旨意),然而羔羊象徵性的層次較此還要來得更加深遠。

在更進一步解釋為何耶穌被稱為神的羔羊之前,我們必須先著眼於犧牲律法,
這是自亞當和夏娃時代便開始實行的一種崇拜儀式,對於此律法的了解給予我們一個起點
來明白為何耶穌被稱為神的羔羊的更深的象徵意含。

經文指南當中寫道:”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後,主給他們犧牲律法,這條律法包括獻上羊群中頭生的。
這犧牲象徵神的獨生子所作的犧牲”(經文指南: 犧牲)。
因此這律法便向人類男女”指向那偉大而最後的犧牲;
那偉大而最後的犧牲將是神的兒子,是無限而永恆”(SLC?34:14)

摩西律法所載明的燔祭一定要是”一隻沒有殘疾的公牛”(利1:3)、
頭生的牛或頭生的綿羊和山羊(民18:17),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出12:46),
像這樣的羔羊是極為珍貴的財產並要心甘情願地供奉出來。
在逾越節的羔羊被獻祭後,它被”配著無酵餅和帶有苦味的香草一起吃”,其它剩下的部份則全數焚燬。

這便是羔羊於逾越節被獻祭的情況。
逾越節是猶太人舉辦特別筳席的日子,以紀念當年神毀滅埃及人的長子時,毁滅天使越過以色列人的家。
在逾越節所舉辦的筵席上所犧牲的羊便被稱為”逾越節吃的羔羊”(paschal lamb)。

以下的一番話,將此議題如拼好的拼圖般完整地呈現出來:
“逾越節所吃的羔羊在每年的逾越節筵席由以色列的家家戶戶所宰殺,它是一種神的羔羊,
在既定的時間為了世人的罪而被殺。基督是在逾越節時期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
他所完成的至高犧牲,保羅稍後說:「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
(SLC?,1992. 第46-47頁)。

此外,“假若那’預備逾越節的日子’(約19:14)是在星期五,
那麼基督釘死於十字架上的時候便是逾越節的羔羊在聖殿裡被宰殺的時候,
耶穌的死亡意謂著我們的救主,如逾越節的羔羊一樣被殺毀,祂的犧牲是真正的,
是之前所有在祭壇上被獻祭的犧牲者所比擬的原型”。

所以亞伯拉罕在準備獻祭他的獨生子時預言性地說:
「我兒, 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創22:8)。

刵穌基督是神的羔羊。祂是男性,無罪且無瑕,”祂的骨頭一根也沒有斷”(約19:36),
祂是頭生子,祂溫順,謙恭並願意服從祂父的旨意。祂是我們逾越節的羔羊(林前5:7)。

包括逾越節的羔羊的所有獻祭,幫助古代以色列民期盼著世上所可發生的最偉大的事件,
而由主的最後晚餐的聖餐儀式幫助現代的我們回顧此相同的事件。
我們象徵性地食用祂的身體和喝飲祂的血(太26:26-28),作為記得那無與倫比之事件的標記。
因此舊的律法已成全逝去,而我們則被給予一項新的律法。

“必須有一次偉大而最後的犧牲;不是人的犧牲,不是走獸的犧牲,也不是任何一種飛禽的犧牲;
那必不是人類的犧牲,必須是無限而永恆的犧牲” (?書34:10)。

Sunday, March 21, 2010

美國人民通過健保改革法案

她當時激昂宣示:
「我們將通過這道門。若是門關住了,我們將翻牆過去。
若是牆太高了,我們將撐竿越過。
如果這也不行,我們就跳傘進去。
反正我們要為美國人民通過健保改革法案。」

Saturday, March 20, 2010

「什麼是真理」

西元26-36年間擔任羅馬帝國猶大行省的第五任執政官,耶穌即是在他的職權之下受審及被判。
彼拉多身為騎士階級的一員,是羅馬帝國中僅次於元老階級的經濟階級,
而羅馬帝王亦大量地從此階級中選派行政和軍事領袖。
我們對於他在被指派擔任猶大行省執政官前的生涯所知甚少,然而他很有可能受惠於謝雅努斯的政治受命
﹝謝雅努斯:L. Aelius Seianus,普遍稱為Sejanus,是
提貝里烏斯皇帝(Tiberius:西元14-37年間掌政)的重要大臣﹞。
雖然塔西佗稱彼拉多為”procurator”(中譯:執政長官。出處:塔西特Tacitus所著之編年史Annales 15:44),
這對在勞狄烏斯執政時期(西元41-45年)從屬於帝國的一個小省的騎士執政官來說是個相當普遍的頭銜,
然而來自羅馬猶大行省首都凱薩勒亞(Caesarea)的一段重要的銘文上證實了
彼拉多所曾擁有的頭銜是”prefect”(中譯:長官、總督)。

約瑟夫斯和裴洛兩者是一世紀猶太資料的來源,他們記錄了彼拉多早期管理猶大期間的幾項慘敗失策,
其中包括將令猶太人反感的羅馬標準帶入耶路撒冷、用過度的暴力來回應猶太人對他政策的示威活動,
以及在早前的希律王宮殿奉獻黃金盾牌給提貝里烏斯大帝。
彼拉多先前在該行省的問題,及或許於西元31年時在羅馬剷除了可能曾提拔他的謝雅努斯的支持者,
使得彼拉多在面臨耶穌的案件時處於一個非常困窘的政治情勢,
特別是當他最初想要釋放耶穌時,敵對的群眾聚集在審判的地方譴責他不是凱撒的忠臣(約翰福音19:2)。
彼拉多似乎和該亞法(西元18-37年為猶太大祭司)有著良好的共事關係,
這可能令人推斷出他若不是受到猶太領袖對耶穌敵意的較多影響,
就是比四福音書所透露地更順應此股敵意來行事。

在所有福音書關於彼拉多審判耶穌的記事中,約翰福音可能是最為重要的,
因為其包含著兩則他們之間的對談(約18:33-38;19:8-11)。
第一則對話在代表著短暫世俗權力的彼拉多與神的兒子耶穌之間留下了令人難忘的交替:
”彼拉多就對他說:「這樣,你是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
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約18:37)。

西元36年,彼拉多在基利心山殘暴地鎮壓撒馬利亞人的宗教運動,或許因此導致
彼拉多在西元36年末或37年春從他的職位上被停權,而可能有鼓吹此舉的該法亞亦被免除大祭司一職。

彼拉多是羅馬派來的巡撫,目的是維持以色列的社會穩定局面,
不喜歡見到社會有任何的不安寧甚至暴亂發生,這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彼拉多審問耶穌,他是很被動,而且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息事寧人,他也不想受牽連,
最後如果有人告到中央政府知道,他分分鐘連巡撫這個官都丟了,那會造成很大影響。
因此儘快去平息整个事件,就是他的手法。
聖經告訴我們他怕亂,而且當時群情凶湧,他多次想放耶穌,
但是聲音催逼他,要把耶穌釘在十架上,況且開始有人說他若釋放耶穌,他就不是該撒的忠臣,
這樣他就受牽連了。再說彼拉多不是門徒或信徒,他為什麽要背這個風險?
當時受這麽大的政治和群眾壓力,能不作這個決定嗎?
然而他還是受後人唾駡,因為他明知耶穌沒有罪,他仍然把耶穌送上十架受死。
假如你我在彼拉多的位子,我們有沒有這個勇氣去釋放耶穌還是決定把耶穌釘在十架上?

教會內要合一必需合乎福音的真理,遇上對會眾造成長遠影響的事,就不能以息事寧人的態度,
必須要有勇氣提出,就像保羅為了 和外邦人吃飯的問題上當面抵擋彼得。

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裡來的人未到以先,
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
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弗2:11-13

所以作為信徒必需認識真理,有分辨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加上成熟的性格,
當我們遇上教會裡或社會裡有不公義的事或不合乎真理的事,我們必需有勇氣提出,
不能像彼拉多為了自保或息事寧人而放棄公義和真理,
這樣我們只會變成唯唯諾諾隨風轉陀的信徒,而將來我們到審判台前,我們怎樣向神交待?
------------------
什麼是真理?讓我想到耶穌在比拉多受審時: 耶穌回答說:
「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假使我的國屬於這世界,
我的臣民早已反抗了,使我不至於被交給 猶太 人;但是,我的國不是這世界的。」
於是 比拉多 對祂說:「那麼,你就是君王了?」
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我是君王。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
為給真理作證:凡屬於真理的,必聽從我的聲音。」
比拉多 說:「什麼是真理?」說了這話,再出去到 猶太人那裏,向他們說:
「我在這人身上查不出什麼罪狀來。 ( jn 18 36-38)

聖經中所談的真理就是上帝,告訴我們這世界有神,而且是獨一真神,
祂和我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而且,我們人類因著自私背叛了上帝,所以上帝親自道成肉身來為我們死,藉此救贖我們,
為要修復我們與祂已破裂的關係,重新合好.
神的救贖完完全全地彰顯在十字架上,這是救贖的真理,是人類得到永生和自由的真理,
是除了耶穌以外沒有他人或他物可稱為救贖的絕對真理.

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上帝,真理就是耶穌是救贖.
它就是耶稣基督自己;也包括他一切的工作,
因为大的(他的身位)包括了小的(他的工作)。
一方面我们有真理的道,另一方面我们有真理的灵。
神怎样用真理的灵引导我们进入真理的道呢?
那是藉着神的光照耀在道上,藉着那一个行动,
我们就立刻被真理的灵带进到那个真理的实际的、活的经历里面去。
因为基督是真理,进入真理的意思就是真理的灵同时领我们进入基督,
进入真理──那就是说,进入他为我作成了的一切完成了的工作里去。
一切都已经完成了;因此,我们所有的需要,就是在神的光中看见神的真理。

在约翰福音里突出两样东西:
(一)恩典。这是因着十字架而来的,是经过十字架而有的救恩;
(二)真理。这也是从基督完成了的工作而来的。
离开了基督的工作,就没有恩典;
同样要把真理显示出来,也需要基督的工作。

「什麼是真理」仍困擾現代人的問題

在三次否認耶穌之前,彼得對基督的詮釋是「彌賽亞」、是「主基督」、 「上帝的聖者」,
他以為就此「全懂」得耶穌了,直到雞叫之前,耶穌回眸 一看,這一眼神,
彼得驚見一個「陌生的面容」,他「聽」見雞叫後便出去 哭了,哭他對基督的真理認識不足,
那張「愛的臉孔」、「真理的顏臉」, 是一張「他者的面容」。
「雞叫」是一種從黑夜走向破曉的象徵,之前的彼得尚未真進入真理的光中,雞叫說明了醒悟
(「光照進黑暗 中」;「這光是真光」;「是上帝的榮光」,參約1:1-14節)。
彼得大徹大悟,真理是真理自身「主體的命名」不是「被命名為客體」,
耶穌回眸一看的那張面容,是彼得前所未見的一張面容,
「他者的面容」喚醒了彼得意識到自己對真理的無知。

「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節),
真理即是自由,所以我們不能限制真理;真理不是一個概念,不能被佔有、被完全 的把握,
真理是徹底的、絕對的他者。十字架上的他者徹底的挫敗,「真理」 成了「挫敗者」的形象,
而不是我們常識中的「勝利者」,但是,通過「他者 的臉」說話,說出不可思議、
似非而是的話--「成了」,十字架上「挫敗式的勝利」在於「真理」解構或顛覆了
人在一般常識中種種「關於真理的概念」 或「真理是什麼」的似是而非。

巴特說:「他是他為『未知者』知道的。……
對猶太人來說,他成了一個恥辱,
對希臘人來說,他則變成了愚蠢。
在耶穌那裡,上帝之信息的傳遞,是以一種拒絕或阻礙,是欲暴露出一個巨大深淵,
是可清楚地揭示出一個龐大的絆腳石 為開端的。……相信耶穌,這是一切冒險之中最冒險的事情」。

因此,「真理」即是冒險,信仰「真理」的人意味著進行一項冒險的決定:
「投向真理的海洋,寧被真理所淹沒」。

耶稣不但称他就是真理,且是唯一的真理。
首先我们知道,真理具有排外性,
科学真理是如此,例如1+1=2,不能等于3或4,这就是排外性,这就是真理的特性。
一个不具有排外性的真理,不能称之为真理,通常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由于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常用比较宽松的界限来涵盖这一切。
因此我们常说“可能如何”,却不说“一定如何”,因为那不是真理,
所以当耶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籍着我,没有人可以到父那里去”时,
我们不能因为他的排外性而拒绝接受他。
就基督教而言,约8:32耶稣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比较你们得以自由。”
这里说到“晓得真理”,知道真理的人,可以得到自由。
我们常想真理为和?很多宗教认为真理是行为规范,在范围之内的行为是对的。
如回教所谓的真理是遵守教条、教规,使人可以进入天堂。犹太教的守安息日也是同样道理。
因此予人一种观念,以为宗教是不自由的,因为有太多的教条教规要遵守。
但耶稣说真正的真理是使人的自由,而不是以行为规范来约束人,
因为当我们真已认识神的真理时,就知道神所要的是借这真理使我们认识神,
然后行神要我们行的事,也就是如儒家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越矩,有充分的自由,但却不犯错。

一般而言自由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为所欲为,放从的自由;一种是为所当为的自由。
例如你有抽烟的自由,这是为所欲为的自由,但是否有不抽烟的自由呢?
对一个烟瘾很大的人而言,不抽烟是办不到的事,所以他没有不抽烟的自由,也就是说他没有真正的自由。
对任何有烟瘾、酒瘾、毒瘾的人而言,他们都是没有自由的。
真正的自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因此我们知道,真自由是为所当为的自由。
我们知道应当对人有爱心,但你是否做到呢?对人要有公义,但你是否凡事都公义呢?
我们的道德规范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我们的问题是没有自由去行那我们知道的善事。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我们从人的行为中知道,其实人性本恶。也就是说,你知道的善,却表现不出来。
我们常有一种悲哀,就是知道约多,约痛苦,因为我们做不到,我们不自由。
因此我们要晓得真理,真理使我们得自由。

当我们接受主、信主之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善好改变了、从前认为做不到的事、现在可以做到了。
这都是因为耶稣的生命在我们里面,使我们改变了。
耶稣把真理启示在我们心中,这真理使我们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你知道吗?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你自由吗?你能做你良知所告诉你一切对的事吗?
你看见社会上的问题,但你可知道这社会上一切败坏的事情中,你可能也有一份。
如何使我们得到真自由呢?
圣经明白的告诉我们,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籍着我,没有人可以到父那里去。”
又说:“你们可以晓得真理,真理比叫你们得以自由。”
既然耶稣即是真理,那么要得真理,就要接受他、认识他,才可以得到自由。
让我们向他祷告祈求,使他成为我们的道路、真理、生命:

我们在天上的父神,求你帮助我们,让我们籍着耶稣,可以明白的认识你,并可以得到那真正的自由,使我们的生活不再受罪的影响,不受罪的缠累,好让我们行在你面前,凡事讨你的善悦。主呀,你知道我们的软弱,但是求你带领我们!垂听我们的祷告和祈求,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

Wednesday, March 17, 2010

時標(Time Scale)-4713 to 3263=7980=28x19x15

時標(Time Scale)
時間標度能與地球的自轉相吻合,可以作天文學的需求
時間標度的單位是精確的,便於大家獲得準確的時間。由於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
國際原子時(TAI)是單位時間的時標,它以“Cs銫-133原子基態
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輻射9,192,631,770周所持續的時間”為一秒,稱作原子時標。

1968年國際上把通過地極原點和平均天文臺經度原點的子午線稱為本初Prime子午線。

UT0是天文臺觀測到的原始數據。UT1在UT0的基礎上,消除了地軸擺動的影響。

協調世界時(UTC)的折衷時標于1972年面世。UTC的秒長與國際原子時(TAI)相同。

西元前46年,羅馬執政官儒略Julius凱撒Caesar頒布了儒略曆。凱撒為了紀念改歷成功,
將他出生的7月從Quintilis改成自己的名字Julius。

儒略曆被錯誤地執行為“每3年置一閏年”。
儒略·凱撒的侄子 屋大維糾正了這個錯誤,同時將自己生的8月從Sextilis改成自己的稱號
Augustus,將8月改成31天,將9、10、11、12月的大小月對換,
並從2月份扣去一天,成為平年28天,閏年29天。

西元1582年3月1日,羅馬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頒布了格裏高利歷,
將不能被4整除的世紀年算作平年,這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

連續紀日的儒略日(JD),它以儒略曆BC4713年1月1日的GMT正午為第0日的開始。

簡化儒略日MJD的第0日是從AD1858年11月17日的GMT零時開始的。

AD1582年法國曆法家史伽利日(J.J. Scaliger)創立一種獨立的紀日週期,
以BC4713年羅馬儒略曆法的一月一日正午為週期的開始,全週期共7980年,
包括有史以來的年代及未來的千餘年,其不斷的日序定名為儒略週日
,這是一種長週期的紀日系統,現代歷史家及天文家均普遍用之。
 
儒略日(Julian day)是BC 4713年1月1日,协调世界时中午12时开始所经过的天数,
多为天文学家采用,用以作为天文学的单一历法,把不同历法的年表统一起来。

儒略日是一种不用年月的长期纪日法,简写为JD。
是由法国学者Joseph Justus Scaliger(1540年-1609年)
在1583年所创,这名称纪念他的父亲——意大利学者Julius Caesar Scaliger(1484年-1558年)。

儒略日的起点订在公元前4713年(天文学上记为 -4712年)1月1日格林威治时间平午(世界时12:00),
即JD 0 指定为UT时间B.C.4713年1月1日12:00到UC时间B.C.4713年1月2日12:00的24小时。
每一天赋予了一个唯一的数字,顺数而下,
如:1996年1月1日12:00:00的儒略日是2450084。
这个日期是考虑了太阳、月亮的轨道运行周期,及当时收税的间隔而订出来的。

Joseph Scliger定义儒略周期为7980年,是28、19、15的最小公倍数为28×19×15=7980。
其中:
28年为一太阳周期(solar cycle),星期的日序与月的日序会重复。
19年为一太阴周期,默冬章(Metonic cycle),因(235=19x12+7)朔望月=19回归年,
经过一太阴周期则 阴历月年的日序重复。
15年为一小纪(indiction cycle),此为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所颁,
每15年评定财产价值以供课税,成为古罗马用的一个纪元单位,故以7980年为一儒略周期,

所选的起点公元前4713年,是这三个循环周期同时开始的最近年份。到AD3263年
以儒略日计日是为方便计算年代相隔久远或不同历法的两事件所间隔的日数。
由于儒略日数字位数太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73年采用简化儒略日(MJD),
其定义为 MJD = JD - 2400000.5。MJD相应的起点是1858年11月17日世界时0时。 
  
《儒略历》是现今国际通用的公历的前身。西方国家16世纪大多采用它。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caesar在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订实行,
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历法称为《儒略历》。
  
《儒略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是一部纯粹的阳历。
它将全年分为12个月,单数月是大月,长31日,双月是小月,长为30日,
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闰年30日。全年平年365日,每四年一闰,闰年366日,每年平均长度是365.25日。
《儒略历》编制好后,儒略·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又从2月减去一日加上8月
(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
  
《儒略历》比回归年365.2422日长0.0078日,400年要多出3.12日。
从公元325年定春分为3月21日提早到了3月11日。
因此,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进行修订,成为现今世界通用的公历。
  
不要和罗马儒略历混淆,儒略日或天数距一个7980年周期的开始已逝去的天数,
这个周期是1583年Joseph Scaliger发明的。
这个系统的目的是要使计算一个日历日期和另一个日历日期之间的整数差变得容易。
而7980年的周期是从取多个传统时间周期
(太阳的28,月亮的19,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罗马的征税周期15)的公倍数而得来的。
  
第一个Julian周期的开始点是在BC4713年的一月一号
(用ISO的日期格式来表示,阳历就是“-4713-01-01 G”),结束于AD3268年1月22号(3268-01-22 G)。

接下来的那天就是第二个儒略日周期(7980年的周期)的第一天。  
2001年1月9日的某个特定时间的儒略日或天数如下所示:  
2451919.3423000001348555,它意味着距儒略周期的开始已经逝去了2451919天。
“.3423000001348555”代表这天的时间(“15:12:54 EST”)。  
不知道儒略日是以Joseph Scaliger的父亲来命名的,
还是以Julius Caesar Scaliger或是儒略历来命名的。
儒略天数在天文学中被广泛使用。  
  
一般在计算机编程中,儒略日已经蜕化成表示距某一特定年的开始已逝去的天数。
例如,在这种用法下,1998-02-28的儒略日就是59天。

埃及托勒密時代的宇宙觀,以為地球為宇宙的中心,
日月五星對地球的距離由遠而近依序為土、木、火、日、金、水、月。
當初七曜是配合於一日的24小時以用於占星術上,
從土曜開始各曜各主一小時,依序排列24小時後再連接於次日,這樣繼續不斷,
直到代表每日首時的各曜都排列出來,它們分別為土、日、月、火、水、木、金的次序,
又以日曜為主日,形成今日的日、月、火、水、木、金、土等七曜的星期次序,

Tuesday, March 16, 2010

四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中间。

黄道带:天空中太阳行经的路线,向两侧各伸延9°所形成的区域,包括各主要行星的运行轨道。
天球上黃道南北兩邊各9°寬的環形區域,因為這環形區域涵蓋了太陽系所有(八大)行星

黃道是太陽在一年中橫越過天球的路徑,在一年中會穿越天球赤道兩次,
一次是在春分點,另一次是在秋分點。

黄道12宫:将黄道带分为12等份,依12星群而命名,称为『12宫』,又称为『12星座』。

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夏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冬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

春分,太陽運行到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春分節氣。
分者半也,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
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

24节气的命名反应了 季节、 气侯现象、 气侯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 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侯 现象 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侯 变化 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每月1st节气“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2nd节气“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立春2: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3: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4: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5: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6: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7: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8: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9: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10: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11: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12: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1: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Monday, March 15, 2010

medical info

痛風 gout

50至59歲 人體急劇衰老期

人體急劇衰老期.....50至59歲

根據研究,人體的血液循環,尤其是微循環系統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功能減緩。
30至 40歲下降一坡,40至49歲再下降一坡,至50至59歲會有明顯的退化表現,
通常50歲以上的人容易感覺體力大不如前,容易勞累。
如果50至59歲還自認寶刀未老,未能及時調整工作或生活、飲食方式,

到60至69歲所有病號就紛紛出籠。
據臨床統計,60至69歲是各種疾病發病的高峰期,

如高血壓、糖 尿病、動脈硬化、冠心病、白內障、慢性支氣管炎及癌症等疾病,
最容易在這個年齡層發生,大部分的人在45歲前都是非常健康的。
如果 50歲以後人體便衰竭下去,那麼50歲以後的人生也未免太無色彩吧;
其實人體在70歲之後,身體又將趨於正常,衰老現象趨於平緩。
換句 話說,如果50至59歲能善加保養,降低身體機能老化程度,
有助避開60至69歲的疾病危險期。

到了70之後便可以真正健康有活力地享受『人生70才開始』的生活,且延年益壽。


50至59歲的人如何做健康準備? 專家建議,50至59歲 的人要先建立防衰老的準備,
減少不必要的應酬,避開容易影響健康的刺激行為,飲食求清淡規律,
不過度勞累,不加重生理與心理的負擔。


『生物類黃酮最多的水果...百香果和鳳梨』

百香果`鳳梨的產季到了,品質優良、售價便宜,
百香果三斤100元 ,鳳梨一顆50元。(有機無農藥的比較貴)

為什麼要提這兩種水果呢?很多人問...過敏如何處理?
醫生的的專業建議是用維他命C 加生物類黃酮與槲黃素之類的天然藥物。

很可惜台灣找不到這類高品質的天然藥物,

即使有...衛生署 大概也會限制其使用劑量,而以前庫存的此類進口產品早已使用殆盡,

很多病人問.. 如何治過敏,空有知識,卻無武器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所以只好轉向天然食物武器 。

專家曾對台灣各類水果做調查,看看哪一種水果的維他命C、生物類黃酮最多,

但卻不含太多纖維糖份或其他干擾前述成份吸收的物質,

百香果被評鑑為第一名,百香果除了種子以外,就是又香、又酸、稍甜的濃縮果汁,

黃色是類黃酮的顏色,沒有其他纖維或果肉,實在是最天然的高濃度消炎天然藥物,

鳳梨的維他命C與生物類黃酮也很多,雖然果肉纖維糖份稍多,

但它富含鳳梨酵素,所以也是很好的選擇 。

如果有『皮膚過敏、鼻子過敏、氣喘、 中耳炎』等過敏現象的人,

除了多吃好油【海豹油、苦茶油之類】,建議每天吃大量百香果 試試。

從一天四顆開始試試,四顆要分開來吃,不要一次吃完,

【可以吃到一天八顆也OK,一顆才新台幣4元,真便宜。】

一個朋友以前鼻子過敏,看遍中西醫都無效,結果大量吃蔬果 以後就不藥而癒,

這是因為過敏是一種慢性發炎,而蔬果含的消炎物質,

所以他很輕鬆就把自己的問題治好了。

夏天天氣熱,胃口比較差,不妨把飲食中的蔬果比例提高【佔1/2到2/3】又能消暑又能保健。

有人問吃西瓜能否取代百香果,中醫師說不行..因為西瓜太寒,

而過敏體質的人有70%屬於寒性體質,若吃太多寒性水果,症狀反而會惡化,

百香果和鳳梨沒那麼寒,屬於涼性,接近平性,所以適合推薦給大家食用。

Wednesday, March 10, 2010

thoughts

神學教育的重點與實際工場的需要似乎有一段距離。
神學院本來要訓練「廚師」,但訓練出來的多是「營養師」;
本來要訓練能治病的「醫師」,卻出了不少「病理學家」;
本來要培育牧養教會的「牧者」,卻產生了不少「學者」。

目的,應是訓練具備三種特質的工人,他們要有:
牧者的心腸與心志,學者的頭腦與學養,以及工匠的技巧與操練。

訓練同學成為「神學之生」的同時,更要注重栽培他們成為「神之學生」。前者注重知識,後者操練敬虔。

實用訓練。在層次上學術研究比較高,實用學科比較低。
但真知識須配合應用;而且牧會這門「學問」是有血有肉的接觸,不能單靠在課堂上聽課去獲取。

神學院與教會/福音機構要有密切的合作。
在希羅時代,戰士經常是二人背靠著背去作戰的,兩人成了生死與共的好夥伴。
神學院與教會/福音機構確實有脣亡齒寒的關係。
神學院的課程與訓練模式,必須以教會與機構的「市場需要」為重;
教會與機構則可提供實習的平台,讓神學生們概略知道工場的實際情況與需要。藉此建立雙贏策略。

美國「選舉人票

美國最大的7個州(加州、紐約州、德州、賓州、佛州、伊利諾州、俄亥俄州)人口加起來,相當美國總人口的一半。

美國全部「選舉人票」共538張,是參議員(100名)、眾議員(435名)、華盛頓特區代表(3名)的總數。參議員按州分配,50州每州2名;眾議員按人口產生,約50多萬人選出一名。
例如紐約州約有1,600多萬人口,就有31名眾議員,再加上2名參議員,總共有33張選舉人票。

加州(55張選舉人票);
德州(34張選舉人票);
紐約州(31張選舉人票)卻不是候選人競選的重心所在。
因為在這三個州之內,兩大黨的支持度差距頗大。
加州和紐約州是民主黨的鐵票區,德州則是共和黨的鐵票區。
除了這三個超級大州以外,也有不少其他的州兩大黨候選人的支持度差距很大。
如阿拉巴馬州;阿拉斯加州;愛達荷州;內布拉斯加州;奧克拉荷馬州;猶他州;懷俄明州;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是共和黨的鐵票區。
華盛頓特區(District of Columbia);康乃迪克州;馬里蘭州;麻薩諸塞州;羅德島州;佛蒙特州則是民主黨的鐵票區。
這些州可以說在投票之前就大勢已定,因此兩大黨候選人不會花太多心力在這些州的競選活動上。
因此,各候選人無不卯足全力,希望能夠多贏得一些兩大黨候選人支持度差距不大的
關鍵州(Swing State),以得到更多的選舉人票。

2010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结果,拉美裔将使
加州增加10个国会众议员席位,使
德州增加2个国会众议员席位

2010-02-24news

40歲鯨魚訓練師布蘭齊(Dawn Bran-cheau),
2月24日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Orlando)的海洋世界(SeaWorld),
與1頭學名「虎鯨」的俗稱殺人鯨共同演出之後,
被這頭身長約6.7公尺的虎鯨拖入池中多次撞擊,最後溺斃,消息傳出引發全美媒體關注。

意外發生的全部經過,都被海洋世界園內監視器拍了下來,
園方把這些錄影帶都交給佛羅里達州橘郡(Orange County)警方。

根據佛羅里達州的州法,警方調查後,這些錄影帶將成為公開的資訊。

Tuesday, March 9, 2010

火星任务

用6个月时间把他们送回地球的上升推进器则采用沼气和液氧混合物作燃料。德雷克说:“火星大气里的氧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出现,因此你可以利用火星的自身资源制造氧气。”他们计划在宇航员到达这颗红星行星前,应该尽可能多地把货物送到那里。德雷克说:“我们把宇航员送往那里以前,应该确保一切运行正常。火星任务跟月球任务不一样,你不能随时返回地球,一旦他们被送往那里,有可能要在那里呆好几年。”

Monday, March 8, 2010

不同的領導方式

不同的領導方式

「遠見型」領導適合用在組織需要新方向之時,其目標是要讓部屬分享全新夢想。高曼提到,有遠見的領導者能清楚說明整個組織要往哪去,但不是告訴員工要怎麼到達目標。

「指導型」領導是種一對一的領導方式,重點擺在啟發個人,告訴組織成員要如何提升自己的表現,並幫助對方把自我目標和組織目標串連在一塊兒。但是如果員工將這視作領導者的「微管理」手段,也就是上司要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可能造成反效果,削弱部屬的自信心。

「親和型」領導則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藉由讓組織內每個成員熟悉彼此,營造團體和諧的氣氛。不過,若過度強調表揚整個團隊,可能會讓某些員工產生「得過且過」的負面心態,他們不會想辦法改進,同時也容易不求長進。

「民主型」領導代表領導者不吝張開雙臂,擁抱來自團隊成員的見解,這將讓組織成員更願意為實現自己的計畫犧牲奉獻,以完成目標。但當組織遭遇重大危機,需要領導者儘速下定決心時,集體構思反而會帶來極大麻煩。

「表率型」領導代表上司對員工表現設下高標準。他們希望員工能把所有事情處理得更快更好,不分員工能力高低一視同仁。高曼認為這種領導方式應該慎用,因為它會降低士氣,提高組織成員的挫折感。

「權威型」領導摻雜濃厚軍事領導風格,最常見、也是效率最差的方式。因為領導者通常不太會讚美員工,反而多所批評,這不僅降低員工士氣,也讓他們不易從工作中得到滿足。

Saturday, March 6, 2010

A toast

A toast is a ritual in which a drink is taken as an expression
of honour or goodwill.
The term may be applied to the person or thing so honoured,
the drink taken, or the verbal expression accompanying the drink.
Thus, a person could be "the toast of the evening", for whom
someone "proposes a toast" to congratulate and for
whom a third person "toasts" in agreement.
The ritual forms the basis of the literary and performance genre,
of which Mark Twain's "To the Babies" is a well-known example.

The toast as described here is rooted in Western culture,
but certain cultures outside that sphere have their own traditions
in which consuming a drink is connected with ideas of celebration and honour.
While the physical and verbal ritual of the toast may be elaborate and formal, merely raising one's glass towards someone or something and
then drinking is essentially a toast as well,
the message being one of goodwill towards the person or thing indicated.

Wednesday, March 3, 2010

Ozymandias奥西曼提斯sonnet14行詩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无名氏翻译:
我遇见一个来自古国的旅客,//客自海外归,曾见沙漠古国
I met a traveller from an antique land
他说:有两只断落的巨大石腿站在沙漠中……// 有石像半毁,唯余巨腿
Who said: `Two vast and trunkless legs of stone
附近还半埋着一块破碎的石雕的脸;// 蹲立沙砾间。像头旁落,
Stand in the desert. Near them, on the sand,
他那绉眉,那瘪唇,那威严中的轻蔑和冷漠,// 半遭沙埋,但人面依然可畏,
Half sunk, a shattered visage lies, whose frown,
在表明雕刻家很懂得那// 那冷笑,那发号施令的高傲,
And wrinkled lip, and sneer of cold command,
迄今还留在这岩石上的情欲和愿望,// 足见雕匠看透了主人的心,
Tell that its sculptor well those passions read
虽然早死了刻绘的手,原型的心;// 才把那石头刻得神情唯肖,
Which yet survive, stamped on these lifeless things,
灰烬。// 而刻像的手和像主的心早成灰烬。
The hand that mocked them and the heart that fed.
在那石座上,还有这样的铭记://像座上大字在目:
And on the pedestal these words appear --
“我是奥西曼德斯,众王之王。// “吾乃万王之王是也,
"My name is Ozymandias, king of kings:
强悍者呵,谁能和我的业绩相比!”// 盖世功业,敢叫天公折服!”
Look on my works, ye Mighty, and despair!"
这就是一切了,再也没有其他。// 此外无一物,但见废墟周围,
Nothing beside remains. Round the decay
在这巨大的荒墟四周,无边无际,// 寂寞平沙空莽莽,
Of that colossal wreck, boundless and bare
只见一片荒凉而寂寥的平沙。// 伸向荒凉的四方。
The lone and level sands stretch far away.'

人類學會烹調食物

我們都把烹調看成理所當然,但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如果人類沒有學會烹調食物,那我們不僅將貌似猩猩,並且也將如牠們般,每天必須花費絕大多數時間咀嚼食物。

「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今天報導,如果未經烹調,平均每人每天必須吃下5公斤生食,才能獲得生存所須的足夠卡路里。而這每天如小山般的水果和蔬菜,代表每天6小時的咀嚼馬拉松。

目前學界通說認為,我們的祖先在食譜中加入肉類,結果讓他們的大腦變大,人也更聰明。

作為一種更集中的能源形式,肉類不僅讓我們的祖先有更大的大腦,也將他們由幾乎必須將所有時間花費在採集食物,以維持能源水準的生理需要中解放出來。人類的社會結構也因此得以有更多的發展時間。

哈佛教授倫漢(Richard Wrangham)並認為,事實還不僅如此。

他認為,人類族群之所以有如此劇烈的演化,除了食物內容的改變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處理食物的方式。

倫漢說,「在生命的歷史上,烹調造成食物品質最大的提升。」

他表示,人類的祖先很可能是不小心把食物掉在火中,結果發現非常美味,並從而把人類帶往全新的方向。

為了解人類身體結構如何以及何時改變,我們必須更仔細研究化石紀錄,以掌握祖先們的食譜。

人類最早的祖先是「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s)。牠們有扁平的牙齒與內含巨大腸道的肥胖腹部,以便咀嚼及消化堅韌的植物食材。但南方古猿仍率先走出森林進入非洲大草原,並開始享用在此食草的動物。而這種棲地、生活型態與食譜的改變,更促成牠們生理結構的重大變化。

食肉行為與演化的改變同時在約230萬年前出現,並導致面貌更近於人類、有較尖銳牙齒及腦部增大約30%的祖先出現,名叫「能人」(Homo habilis)。但最重大的變化發生在約180萬年前人類真正的祖先「直立人」(Homo erectus)出現時。

直立人有更大的頭腦、較小的下顎及牙齒,體型也更接近我們,手部變短、腿部變長,用來處理植物的巨大消化道也消失了,代表牠們不但能直立行走,甚至還能跑。

牠變得更聰明更快速,且根據倫漢教授,也學會烹調食物。

倫漢說,「烹調讓我們的消化道變小。一旦食物經過烹調,我們就不需要大消化道了。就能源消耗而言,它們(消化道)非常昂貴。生來消化道較小的人能儲存更多能源,生育更多後代,並存活得更好。」

利物浦(Liverpool)「約翰摩爾斯大學」(John Moores University)的惠勒(Peter Wheeler)教授和他的同事艾洛(Leslie Aiello)認為,就是因為消化系統的變化,才讓我們的大腦變大。

烹調能破解食物的分子,代表我們的胃不必再如此辛苦工作,並可釋出更多身體其他部位所需的養分。

惠勒說,被釋出的能源被用在增大大腦。而消化道變小與大腦變大同步進行。

惠勒與艾洛並有驚人的發現,我們消化道的縮減與大腦的增加有相同比例─20%。

「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的塞科(Stephtn Secor)教授則發現,烹調過的食物不但能釋出更多能量,我們的身體分解它們時所使用的能源也較少。

烹調事實上是一種預先消化,過程中將我們體內的能源由消化道轉用在大腦上。

在這些科學家們的看法中,作為地球上最聰明的物種,人類同時也是唯一會烹調食物的,而這絕非偶然。

Monday, March 1, 2010

lent預苦期

唯獨聖經:太4:4、太4:7、太4:10
唯獨恩典:羅5:15
唯獨信心:
唯獨基督:羅5:17
唯獨榮耀:詩51:12

按照传统,教会将会在这天举行以悔罪为主题的崇拜,罗马天主教教宗亦会在今天举行特别礼仪。对信徒而言,又名「大斋节」的预苦期40天里是默想主苦难的道路、且自省悔罪以预备「受难节」和「复活节」的时期。

预苦期的传统

预苦期起源于4世纪,最初是为在复活日受洗及犯了重罪的基督徒而设,强调悔罪及祷告。后逐渐演化且正式成为信徒每年一度的忏悔反思的时间。按照教会传统,预苦期首日将会举行「圣灰日」崇拜,用圣灰在信徒前额抹画十字架,表明信徒要刻己忏悔,儆醒自省地迎接基督的复活。教会预苦期中圣坛布置的传统是用紫色,代表「反省悔改」的意思。另外,这段期间最重要的标记就是十字架。

预苦期的意义

在一些信徒的心中,有「预苦期不如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更重要和有意义」的误解,但事实并非如此。预苦期表明主耶稣定意上耶路撒冷,顺服神,背起十字架,为世人舍命。信徒若保持严肃敬虔的态度,默想主的受难,进入主的苦路并体会祂在十架上宝血为我们倾流、身体为我们而舍的大爱,这会帮助自己更深刻的领会救主死亡的意义,复活真正的得胜,且使自己更加爱主。

预苦期生活的操练

在这时期,信徒一般会以自省、禁食祷告、悔罪等作操练,准备自己心灵以迎接复活节。一方面藉饥饿体会与基督一同受苦经验,另一方面吃喝方面省下来的金钱亦可用在福音或救济事工上。

從聖灰日(Ash Wednesday)至復活節( Easter),總共40日,
6主日不計算在內,因為每個主日都是記念主基督復活的日子。

早期的基督徒,以极敬虔的心来守我主受难和复活的日子。
此后成为教会的传统,用忏悔和禁食的节期,作为准备。
大斋节也是决志信主、即将受洗的人,接受装备和操练己身的时候。
更有信徒因顽梗而与教会隔离,现在亦可藉这时刻,痛悔改过,得主恩佑,
与主复和,重归主教会的团契。因此,全体会众必须紧记我们救主福音里赦罪的信息,
又要紧记信徒必须在悔改和信心里,不断的更新。

因此,我邀请你们以忏悔认罪、时刻反省、恳切祷告、谨慎自守、勤读圣经、默想圣言,
来持守这大斋圣节。为要有好的悔罪开始,并要作我们必朽肉体的记号,
让我们在创造和救赎我们的主面前,谦恭跪下。

自古以來,信徒在此期間多會禁食禱告,悔改自省,思念基督的受苦受死,故又稱大齋期。
所著重的,是記念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救恩,體會祂的溫柔、愛心、勇氣與孤寂。
在預苦期,有些教會會鼓勵教友,將所省下來吃喝玩樂的金錢捐獻,用來幫助饑餓貧困的人,體會施捨精神。
預苦期的設立,明顯在提醒我們,紀念主基督的受苦,同時亦應懷著盼望,來預備自己的心,以慶祝耶穌的復活。

預苦期是記念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救恩,體會祂的溫柔、愛、勇敢與孤寂。
預苦期間,一般信徒多禁食禱告、悔罪,以心靈誠實去親近神,預備自己迎接復活節。
禁食的意義不僅在吃喝方面,也在眼目和耳朵的守齋,與基督一同克己受苦,經歷試煉和得勝試探。
藉禁食或禁慾的操練,一方面操練自己的靈性,體會與基督一同受苦;
一方面也藉著饑餓與貧乏的親身經歷,體會饑餓與貧乏者的痛苦。
預苦期中可以將所省下來吃喝玩樂的錢,用來幫助饑餓貧困的人,或支持福音事工。

預苦節這段期間,讓我們多作深入的思想,反省「主耶穌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代價」,
叫我們好好的思索:「我們該為主做什麼?」保羅深感基督為人類捨己受苦,
心存感動地宣告:「衪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

不少信徒學習在此期間禁食,特別在受難日﹙Good Friday﹚,
這一天只吃麵包、白飯、稀粥或清水。讓我們一起重拾先賢的優美傳統,
在預苦期內重溫救主受死事跡,重燃愛火,並重建與主緊密關係。

大齋期的認罪克己,就不能深刻體驗受難日基督為我捨己的苦難;
沒有與基督同嚐苦難,自然就沒有慶祝愛主復活的歡欣!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在公會前受審,苦路和各各他的說話,經歷。

「聖灰日」是引喻舊約上帝的子民,在面對上帝的管教時,為省察自己的罪惡過犯而披麻蒙灰,
表達內心的懊悔,尋求主的赦免與憐憫;因此大齋期所著重的,是記念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救恩,
我們當體會祂的溫柔、慈愛、勇敢、孤寂與犧牲。

在大齋期中,我們的心靈更當轉向主,當謙卑自己,並誠實地呼求主:
「上帝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裏面有甚麼惡行沒有,
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139:23, 24)

——不少信徒會在這期間,進行不同程度的禁食,給自己心靈更多的空間,靜候主的光照。
禁食的意義不僅在吃喝方面,眼目和耳朵也當守齋,學基督的榜樣克己受苦,經歷試煉和勝過試探。
藉禁食和禁慾來操練,一方面操練自己的靈性,體會基督的受苦;也藉著親身經歷饑餓與貧乏,體會其中的痛苦。
這種心靈的省思,並不會帶來愁煩與灰暗,
反之,我們在思念主的同時,心靈便充滿無盡的感恩,叫我們凡事因愛主而萌生順服之心——

「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們也當將這樣的心志作為兵器……不從人的情慾,
只從上帝的旨意在世度餘下的光陰。」(彼前4:1-2)深深思念主的受苦,
不會叫我們因自己所面對的苦難而疲倦灰心,反而叫我們知道縱然是要吃虧、受苦,
也更加堅定地遵行祂的旨意,順服祂對自己的磨煉與計劃,學效主的榜樣,甘心順服祂。
大齋期中,可以將吃喝玩樂所省下來的錢,幫助饑餓貧困的人,和支持福音事工。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世時雖被認為是彌賽亞(約1:41,4:25)、人子(太16:13)、先知(
可们个闩俩,路9:18),他同樣是未有一朝富貴,享受過好日子,
所以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8:20,路9:58)。
在人事上,他受宗教袖針對,甚至要密謀殺害。
另方面,人民表對他的愛戴亦只是表面,所以到耶穌落難受審時,人民竟要釋放強盜巴拉巴,
而不要釋放耶穌。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死後難覓安葬之所,
最後由一個叫約瑟的議士送出他的墳地給耶穌安葬,但遺憾的是因時近安息日,
耶穌只能草草安葬,得到一個不體面的葬禮,一切要做的程序只能等安息日後才補做,
例如為遺體塗香膏就是一例。生前死後,耶穌的慘情遭遇,
但感謝神他留下的卻不是唏噓、奈何,因為奇妙的是耶穌復活了,他的墳墓是空的,
他的死及復活帶給我們永恆的盼望。

耶穌復活升天,我們可能以為他喜歡留在天上,
但箴言8:30-31節說智慧(代表著耶穌)在創造時是一個工程師,他喜悅住在世人中間。
約翰福音中,耶穌多次提到「我在你們裏面」(約14:20,15:4, 17:21)。
這正是告訴我們耶穌不在墳墓裏,但在信徒裏面。
我們不禁要問,在我們裏面有給耶穌容身的地方嗎?
還是要耶穌屈辱地居無定所?在預苦期,就讓大家來靜心默想。祝主常活心間

背景
大斋期,(Lent)源自英格鲁撒克逊人(英人)的一个字(Lencten)。「一段延长的日子」或简指「春天」。
大斋期的计算方法是由大斋首日「灰日星期三」起计至神圣星期六(即复活日前之旦期六)为上共四十天,
但主日则不计算在内。而复活日前一周称为圣周,本身也有其持别的意义。

主后大概一百年左右的基督教文献中已有提及有关大斋期的活动。
大斋期的起源是基于早期信徒为要准备迎接逾越奥迹的筵席而进行严守禁食和祷告。
这种习惯可能是采取自犹太教,因为犹太人曾经习惯在庆祝他们的逾越节前举行禁食。
至于当时教会举行禁食时间的长短则各有不同。
有些地区的教会会举行禁食一天,有些两天,更有些举行40小时,象征主受钉和复活的时间。
这种活动则称为逾越禁食。到下第三世纪中叶,禁食的时间则自动伸延到6天。
但对于那些准备在复活节接受圣洗礼的慕道者,他们的禁食期则较长,有些长达两至三星期,
作为他们接受那圣洗礼的部分准备工夫。

到了大慨主后313年,当时的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笃信基督之后,便颁布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
而且更将星期日定明为正式的崇拜日期和假期。但他这样做却引起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昄依基督的人数突增,但信主者则对基督的真理一知半解,
所以当时的教会觉得有必要加强对信徒的教导和纪律。于是延长洗礼慕道者的准备期。

当时的西方教会(拉丁教会)的大斋期是6星期,不包括星期日。
但在东方教会(希腊教会)的大斋期则有7星期长(今天仍保留此长度),但并不包括杲期六或星期日。
到了主后325年教会在举行的尼吉亚大公议会中首次采用四旬期(Quadragesima)来指大斋期,
节期是由大斋第一主日为首共六周。

当时的信徒开始十分重视此节期。许多人到圣城耶路撤冷朝圣也成为十分普遍的事。
而当地的教会在圣周期间举行不同的崇拜和聚会来准备迎接复活节。
到了第四世纪末,圣周的礼仪包括:在棕枝主日举行手持棕枝巡游礼;
星期四举行设立圣餐崇拜和守夜礼;救主受难日举行三小时的纪念崇拜。
当时参与这些崇拜中不单包括准备受洗者,更包括那些曾因犯罪受教会所逐,而经过悔罪后重投教会怀抱的信徒。

这里有一件值得我们注意的事情,就是东方和西方的教会都强调星期日是举行庆祝筵席不是守斋的日子,
因为星期日是主日,用来纪念和庆祝救主的救赎和复活。
所以每一个主日都是细小的复活节,并不是像一些人所称是安息日。
星期日不是安息口.,因为安息日是星期六。
而主日是庆祝救主复活的日子,所以是高兴的、是筵席的日子、不是斋日,所以十分明显,
就算在禁食日期中的星期日,信徒在该日也不用禁食。
因此在大斋期的星期日则称为「大斋期的主日」,其意义是强调这些主日虽然处于禁食期问,
但是那些主日的主题则有分别。

最初,教会并不十分强调在四旬期间要禁食,但圣周则例外要禁食。
当时的教会反而着重信徒的教导、准备和更新活动。所以早期的教会,
计算四十天节期的时候,星期日(主日)是计算在内的,
但后来因为强调整个六星期都要严守忏悔和禁食的规距,星期日则不包括在内。
而一些教会领袖曾担心如果这样做,则大斋期不足四十天。
与此同时.,教会开始将此节期与主耶稣在旷野四十画夜受试试探的事迹相提并沦。
因此到了第五世纪,教会将大斋期的计算日子推前四天来砌够四十天的数目,
所以今天的大斋期是在星期三开始计算。

大斋期所用的节期颜色是紫色,象征忏悔认罪。
有些教会在此期间不用鲜花。亦有些教会用紫布遮着十字架。
大齋期中,教會聖壇佈置傳統是用紫色,有「反省悔改」的意思,提醒我們本是罪人,需要悔改,
仰望主才得拯救。受難節用黑色,象徵憂傷、痛苦和懺悔。
復活節則用白色或金色,是真光和喜樂的色彩。
除了顏色以外,這段期間最重要的標記就是十字架,因耶穌為我們的罪被在十字架上,好叫我們可以與上帝和好。

復活節前一主日是棕樹主日,記念主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群眾持棕樹枝歡迎,
也是記念主在世最後的一週,稱為「聖週」。棕樹主日就是聖週的開始。
在這一週中,主面對羞辱、審訊和釘十字架。
在今年的大齋節期中,願主賜福予更多謙卑、尋求祂面的人,
叫我們更緊密地跟隨這受苦的君王,就是救我們出死入生的基督耶穌。

行過死蔭幽谷 化苦難為祝福
如果要將基督教的精神形象化,相信必會是耶穌背負十字架的形象——基督的精神正是無私的奉獻,以及犧牲的愛。
對於這一點,從康復歸來的謝耀揚牧師,別有一番深刻的體會。
他因探望教友而罹患非典型肺炎,但從沒怨過半句,反過來希望以自己身受的苦難,來成為別人的祝福。

「這個病來得很突然,我入院時連見家人一面的機會也沒有。」
謝耀揚牧師憶述「非典肺」病發經過,雖只是那短短一個月的事,但當中的所見所感,叫他一生難忘。

受難節前 病毒來襲
「在耶穌受難節前約六個星期左右,所有基督徒都會準備迎接『預苦期』的開始,
而我就是在『預苦期』後的第一個主日,開始『受苦』。」
三月初,謝牧師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探望一名患病的教友,亦因而感染了人人聞之色變的sars病毒;
3月9日,謝牧師病發。
「這在宗教上的意義,給予我很大的衝擊。所謂『預苦期』,就是讓信徒去預備紀念耶穌所受苦痛的節期。
對我來說,這次的宗教體驗更是份外真實、具體。
我覺得,其實耶穌就是那個受苦、代罪的羔羊,祂經歷了人類的痛苦,
然後走上救贖之路,而這個救贖終究是為了世人。
我相信上帝藉覑這次的試煉,讓我去經歷到底甚麼是生命,以致我能夠成為別人的幫助。
對我來說,整個經歷帶給我非常深刻、巨大的影響,讓我對自己的生命作出反省和體會;
然後到了復活節時,我可以在教會裏分享我的見證。」

苦難暗藏 奇妙恩典
4月20日,復活節前夕,是謝牧師康復出院後,首次回到教會的日子,
「與分隔多時的弟兄姊妹相見,大家都很激動。」但他形容當日的見證會「並不悲傷」:
「細心回想,其實在這件事中,可以數算到很多巧合的恩典。

「譬如說,在病發期間,父母和一對兒子都曾與我接觸,但幸而沒被感染,這就是對我的一個莫大恩典。
還有一個巧妙的『奇蹟』,就是在受感染後,我幾乎是『即日病發』,令我不得不取消教會的活動。」

原來在謝牧師受感染的翌日,本有一個由他負責的功課輔導班,班上大概有幾十名小朋友,
「一般來說,非典型肺炎的患者約有一星期左右的潛伏期,而我卻病發得很『及時』,這是我所感恩的。」

死亡邊緣 見證信仰
憑藉信仰所賦予的力量,謝牧師終於戰勝病魔,回到家人身邊。
可是說起這場「硬仗」的艱險,他也不禁沉吟良久,「的確想過死亡的到臨……
那時我在 ICU(深切治療病房),虛弱得奄奄一息,情緒也低落得很,妹妹來探我時,
我想到似乎要作生離死別,忍不住哭了起來,還向她交託身後事。

「就在我最困難、瀕死邊緣的時候,猛然想起一句《聖經》的經文: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神與我同在。』
這個『同在』很重要,我感覺到上帝就在自己的身邊。
記得耶穌曾以一個譬喻自況:『一粒麥籽,若不落在地上便死了,仍舊是一粒;
但若落在地上死了,就結出許多籽粒來。』
耶穌的意思是說,當自己死了以後,就會結出許多果籽來,其中有很好的意義在內。
而我亦相信,無論最終是生是死,都不重要,因為總會有其意義。」

誠心懺悔 求取憐憫
謝牧師提到,原來有不少前線醫護人員都是基督徒,其中包括有份治療他的沈祖堯教授。
「我聽過沈教授的分享,他說在SARS開始出現時,就跟一班基督徒醫生一起禱告,
把每一名患者交託在上帝的手中,求神憐憫他們、醫治他們。
他說自己所知有限、能力不足,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認罪。」

這套「認罪」的觀念在非基督徒的角度來說,不免有些難以明白,
「疫症的出現又不是沈教授的錯,那為甚麼他要認罪呢?
正如沈教授自己所說,他們所認的罪,就是一種『驕傲』——當人到達某個位置時,傲氣自會油然而生。

「其實面對人生的挫折,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反省的機會,在真誠地面對自己時,
會看到自己的軟弱和不足地方,然後想辦法去處理。好像沈教授他們,
看到自己有不夠謙卑、不知道的地方,便懇切地懺悔,請求神的寬恕和憐憫。」

謝牧師覺得,「認罪」可以使人「放下了人生的擔子,然後就會有動力走前面的路」。
所以在病發初期,謝牧師特地請自己的妹妹到家來進行懺悔的禱告,
「到後期自己病入膏肓時,便不再有纏繞的事了。
我可以一心去想,到底要如何去走前面的路呢?這個生命的焦點也就可以放在前方。」

越過苦難 化身祝福
謝牧師說雖然苦難依然無常來襲,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秉持信仰就可以從中得到動力,
以成為他人的祝福。他引用《聖經》中〈約伯記〉的話語:「我以前風聞有你,但我今天真正見到你。」
他說這次的經歷讓自己更深刻地體會人生,也更真切地感受神的存在,
他說:「我為此而向神感恩,藉覑今次的經歷,預備當名更好的牧者。」

「一個預苦期的禱告」Eric Milner-White著,顧美芬譯。

主啊求祢賜福給我,在這預苦期。主,讓我真實的禁食,得到益處,
藉著在祢靈裡的禱告來餵養我,讓我看見自己,在祢聖潔光中。

絕不要讓我以為,
我已經有這麼多知識,以致不需要教導,
我已經有這麼多智慧,以致不需要糾正,
我已經有這麼多才幹,以致不需要恩典,
我已經有這麼多優點,以致不需要進步,
我已經有這麼多謙卑,以致不需要悔改,
我已經有這麼多獻身,以致不需要祢讓我真實地活著,我已經有這麼多力量,以致不需要你的靈,
否則,一停下來,我就會永遠的倒下。

讓我看見我必須節制慾望,殺死怠惰,
讓我看到需要彌補的缺失,需要改變的習慣,
讓我減弱,謙卑,
完全除滅自己的意志,自義,自滿,
自以為足夠,自我肯定和自誇。
讓我整個努力都歸向祢,
讓這努力又認真又嚴肅,堅忍又多結果子,
藉著祢聖靈的幫助,也為了祢的榮耀,我的主我的神,阿們。
------------------
Christian, dost thou see them
信徒豈有看見在於聖地裡 四圍黑暗勢力
圍你做對敵信徒起來攻擊 俗情無利益
十字架頂功勞做得勝記號

信徒豈有覺悟魔鬼想暗步 誘惑當等機會
導咱陷落罪信徒勿得驚惶 心神著勇健
儆醒祈禱禁食交戰穩當贏

信徒豈有在聽伊假好的聲 儆醒堅固豎在
祈禱於心內信徒好膽應聲 祈禱有活命
交戰無久能平黑暗變光明

我的盡忠工人我知你苦痛 看你厭倦情形
我共你同情由勞苦造就你 學吞忍克己
悲傷艱難若過與我站祖家

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