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8, 2013

邏輯推理inference練習

這個世界充滿了許多似是而非的說法,教你一個最簡單的邏輯推理inference,可以看穿許多迷思與困惑喔!^^ 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理性思考,「兩個」前提假設 - 邏輯思考 - 歸納結論): 1. 每一隻貓都有四條腿,魯夫顥是一隻貓,所以:魯夫顥有四條腿(前提正確、邏輯正確、所以結論正確) 2. 每一隻貓都有四條腿,魯夫顥有四條腿,所以:魯夫顥是一隻貓(前提正確、但邏輯不正確、所以結論不正確) 3. 所有的貓都是黑色的,魯夫顥是一隻貓,所以:魯夫顥是黑色的(第一個前提不正確、但邏輯正確、所以結論不正確) --- 用力想,看得懂的話你的腦筋就躍進一大步囉!^^ 練習一下: 1. 每個搖滾樂手都會彈這個,后進是個搖滾樂手,所以后進會彈這個 (O) 2. 每個搖滾樂手都是人類,后進是個人類,所以后進是個搖滾樂手(X) 3. 每個搖滾樂手都是毒蟲,后進是個搖滾樂手,所以后進也是個毒蟲 (X) 哲學參懂了,其實沒那麼難,而巧妙地運用當中的荒謬,就成了幽默 ^^ 也所以我們的世界,充滿了第2跟第3種荒謬: 第2型練習題a:Zakk Wylde用這顆破音,我也用這顆破音,所以我跟Zakk一樣厲害 第2型練習題b:陳妍希用這種口紅,我也用這種口紅,所以我(用這個的話也會)跟妍希一樣美 (結論不對但是卻是廣告行銷最常用的手法) 第3型練習題a:每個男人都是負心漢,你也是男人,所以你是負心漢(啦!) 第3型練習題b:日本人都很矮,她也是日本人,所以她(還沒看到)一定也很矮 (第一個前提不對,是偏見,但是感覺是吵架完在說氣話或是講得似乎很有道理)

Sunday, December 1, 2013

看見才信Seeing is Believing

Moon ----------- 從聖經看 “看見才信” “Seeing is Believing”---the Biblical View 約 John 20 有人接受洗禮.這些要受洗的是已經相信耶穌為他們的救主, 生命的主宰, 他們是已經因信稱義了, 那聖經中的相信是怎麼樣的相信呢? 基督徒是都親眼看到耶穌的受難復活和升天才相信耶穌嗎? 密蘇里州, 俗話是 show me state看到你們的真本事, 為什麼稱為show me state? 100年前, 一位密蘇里州出來的國會議員, 在國會中擔任美國海軍軍事委員會的一名成員, 他是一位很務實的人,有一次他被邀請參加海軍總部的盛大酒晏, 他們也請他上台演講, 他一上台就說, 我來自一個出產玉米棉花小麥還有民主黨員的地方.對於那些表面上的華麗是不會讓我相信或滿足, 要我相信,你們必須 show me, 你們必須讓我看到你們的真本事來. 俗話說, seeing is believing, 看見才信, 眼見為實, 或百聞不如一見, 那聖經中是怎麼來看 ”看見就信”這句話呢? 在約20章裡, Joh 20:8 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 Joh 20:29 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 這兩句話互相茅盾嗎? 讓我們從約翰記載的主復活顯給門徒的經過, 來看信心和看見的關係. [prayer] 1. 馬利亞看到空墳墓, 便相信有人把耶穌從墳墓裡挪了去 Joh 20:1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 Joh 20:2 就跑來見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把主從墳墓裡挪了去,我們不知道放在那裡。」 第一節敘述在耶穌受難的第三天, 是那星期的第一天, 一大早, 抹大拉的馬利亞就來到耶穌的墳前, 她看到原來擋在墳墓進口的大石頭被挪開了,約翰福音沒提她是否進入墳墓看到屍体不見, 路加福音24:3 “他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 , 之後, 馬利亞急忙跑回去通報彼得約翰, 說有人把耶穌從墳墓裡挪了去. 所以這兩節經文指出: 馬利亞看到耶穌墳墓空了, 耶穌屍体不見了, 她便相信是有人把耶穌屍体從墳墓裡挪走了. 那彼得約翰看到空墳墓卻得什麼結論呢? 2. 約翰看見耶穌的裹頭巾和細麻布分開放著, 他就相信耶穌已復活了 Joh 20:3 彼得和那門徒就出來,往墳墓那裡去。 Joh 20:4 兩個人同跑,那門徒比彼得跑的更快,先到了墳墓, Joh 20:5 低頭往裡看,就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只是沒有進去。 Joh 20:6 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裡去,就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 Joh 20:7 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 Joh 20:8 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 Joh 20:9 (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裡復活。) Joh 20:10 於是兩個門徒回自己的住處去了。 約翰先跑到耶穌的墳墓前, 他低頭往裡看,就看到了裹耶穌屍体的細麻布還放在那裡, 他沒立刻進入墳墓, 不一會彼得也跑到了, 他直接進了墳墓, 他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 這時約翰也跟著進去了, 當然除了耶穌屍体不在, 他也看到裹頭巾和細麻布是分開放著, v8說 約翰 “看見就信了.”約翰就相信什麼? 從上下文很清楚指出約翰相信的是主耶穌已經復活, 他不是相信馬利亞所說有人把耶穌從墳墓裡挪了去. 馬利亞和約翰都看到了空墳墓, 但兩人有不同結論. [那是誰所相信的正確呢?] 當他們看到空墳墓屍体不見了, 我們可以想像至少有三種可能來解釋這現象. 一是屍体被人挪走了, 不管是被好人或是壞人. 另一可能, 耶穌死裡復活了, 祂自行離開墳墓. 第三種可能, 耶穌他根本沒死, 他只是受了重傷, 休息好就自己走出去了. [ 我們先暫且不討論這幾種發生的可能性] 約翰看見耶穌的裹頭巾和細麻布分開放著, 細麻布是朝著墳墓口放, 裹頭巾在裡面捲著, 有些解經家說裹頭巾捲著並不表示裹頭巾是被整理過的,而是指它仍然按著原來包扎頭部的樣子卷著. 不管是否如此, 從簡單的推理, 沒有人會偷了屍, 還留下裹頭巾和細麻布, 而且還捲好放著. 另外, 假設耶穌在十字架上真地沒死, 難以想像受了如此重傷的耶穌, 在醒來後, 在自行將裹頭巾和細麻布從頭上,身上解下來之後, 還有氣力去花工夫照身体樣子捲起來再走出去? 另外如果沒有一個實際的身体, 怎麼去捲這些裹頭巾和細麻布去捲成像原來包身体的型狀? 因此最可能的推理就是耶穌復活了. 復活的耶穌穿越裹頭巾和細麻布而出了墳墓, 他留下裹頭巾和細麻布在墳墓內, 因為那是給死人用的, 祂已經復活, 所以他不需要裹頭巾和細麻布. 但弟兄姊妹, "最可能的推理就是耶穌復活了" 其實這句話有些問題. 所用的推理可能是適合我們基督徒的邏輯和推理, 因為我們下意識地已接受了主復活的事實. 對於一般人, 這前面兩種發生的可能性和耶穌死而復活的可能性其實沒有兩樣, 都是不可能. 但對約翰來說, 裹頭巾和細麻布的景象可以算是耶穌復活的間接証據之一, 這奇怪的景象成了他相信耶穌復活的催化劑, 是的,因為看到這間接証據, 約翰想到耶穌生前一再講到祂要受難並要復活的預言, 所以他此時相信這預言實現了, 他相信耶穌已經復活了. 如果沒有耶穌先前的預言, 約翰即使看到裹頭巾和細麻布的景象, 他也不會因此就相信耶穌復活了. 馬利亞, 彼得, 以及約翰三人應該都想到耶穌講到祂要復活的預言, 但在三個人看到同一景象時, 祇有約翰他選擇他願相信耶穌的話, 他相信主復活了. 聖經裡留下了這句話, “看見就信了.”神要我們學什麼? 神要我們學習把所觀察的常常和神的話聯在一起思想, 當我們看見一些景象或事件,這些事件所所帶出的意義或結論雖然按常理是不可能的事, 但如果那意義或結論符合神的話, 那我們就應該憑信心去相信接受那樣結論. 這就是這裡所說的 “看見就信.” 接下來, 我們繼續從這故事的發展來思想 “看見就信”這個議題. 3. 馬利亞看到復活的耶穌, [並聽到耶穌聲音], 便相信耶穌復活了 Joh 20:11 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裡看, Joh 20:12 就見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著,一個在頭,一個在腳。 Joh 20:13 天使對他說:「婦人,你為什麼哭?」他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裡。」 Joh 20:14 說了這話,就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裡,卻不知道是耶穌。 Joh 20:15 耶穌問他說:「婦人,為什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 就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裡,我便去取他。」 Joh 20:16 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復活的耶穌站在馬利亞前, 馬利亞卻沒認出他,以為他是看管墓園的, 這時耶穌就以馬利亞所熟悉的語調, 叫了一聲馬利亞的名字, 馬利亞這時清醒過來, 明白過來, 那叫他的正是耶穌. 耶穌復活了. 馬利亞就同樣用她過去稱乎耶穌的方式, 以希伯來話對耶穌回應了一聲:老師. 馬利亞相信主復活了. 馬利亞相信主的復活是因為她看到復活的主, 這位復活的主是以聲音來向馬利亞提醒祂就是耶穌. 4. 門徒們看到復活的耶穌, [並看到耶穌釘痕手], 便相信耶穌復活了 Joh 20:18 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他又將主對他說的這話告訴他們。 之後, 馬利亞興奮地把耶穌復活的好消息告訴其他門徒, 但馬可福音16:11 卻指出門徒不相信馬利亞的話, 很可能他們認為馬利亞是看到耶穌的靈魂, 或者認為馬利亞過度思念耶穌, 以致把其他人誤認為耶穌.[耶穌愛馬利亞, 也愛這些門徒, 他明白這些門徒的個性, 也体會那時他們對祂信心的光景, 所以耶穌在第一個復活節的晚上, 他就來向這群門徒顯現來堅固他們信心.] Joh 20:19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Joh 20:20 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 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 再次看到門徒在看到主復活之前是那麼地害怕那些迫害耶穌的猶太人同胞. 門都關了在這裡也代表耶穌復活的身体可以穿牆而入, 如同可以穿越裹屍布裹頭巾. 耶穌就這樣穿牆而入來到他們中間. 耶穌不但用他們孰悉的聲音向他們問安, 還主動地把自己在十字架上的釘痕手和肋旁的洞來給他們看, 証明在他們眼前這位活生生的人就是那位十天前在他們眼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這時門徒們相信了. 所以門徒們的相信主的復活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復活的主, 這位復活的主以聲音而且以十字架上的傷痕來証明祂就是耶穌. 5. 多馬要求不但要看到復活的耶穌, [不但要看到傷痕, 而且還要以手觸摸証實], 才相信耶穌的復活. 約翰福音告訴我們當場門徒醒悟過來, 明白真是看見了復活的主,他們就喜樂了. 像馬利亞一樣, 這些門徒也高興地把主已復活的好消息告訴當時不在場的多馬. 但多馬不信, 他有懷疑. 他要用他的方式來求証耶穌的復活, 除了眼見以外, 他要以手觸摸耶穌的傷痕他才相信. 約 20:24 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低土馬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 25 那些門徒就 對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 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 用指頭探入那釘痕, 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 ,我總不信。 約20:26 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裡,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 27 就對多馬說: 伸過你的 指頭來,摸(原文是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 探入我的肋旁。 不要疑惑,總要信。 一星期之後, 耶穌再次以同樣方式顯現, 祇是這次是明顯地要來幫助堅固多馬的信心, 自然多馬對門徒所講的話耶穌都已知道,耶穌允許多馬以自己方法來求証耶穌的復活. 耶穌允許多馬以和十字架釘子大約粗細的手指頭來插進耶穌手中的洞, 來確定那洞的確來自十字架上的釘子.耶穌也允許多馬以和兵丁的茅槍大約粗細的拳頭來插進耶穌肋旁那個洞, 來確定那洞是的確來自羅馬兵丁的茅槍. 聖經沒有說多馬有無真地以他方式去試, 我想當耶穌要他來試時, 多馬就已醒悟耶穌是神, 唯有神才會知道他要試的方式, 所以也許那時他就從心底對耶穌呼喊出 “耶穌,你是我的主, 我的神.” 多馬此時完全相信耶穌的復活, 站在他面前的的確確是他的主也是他的神. “不要疑惑,總要信。” 可以翻譯成 “不要做不信的, 倒要做相信的.”或是 “停止不信, 倒要顯出自己是相信的人." 耶穌雖然允許多馬以他方法來試, 但明顯耶穌不喜悅多馬這種 “看見才信, 眼見為實” 的相信.這不是聖經的信. 所以耶穌在恩點之下先叫了他來試, 但耶穌接下來明白指責多馬“停止那種不信” 這時耶穌在Joh 20:29 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耶穌為 “關於相信耶穌復活這件事”要怎樣“看見才信” 或 “沒有看見就信” 做了個總結, 我以下面圖表來幫助解釋: A. 像約翰那樣的“並沒有看見復活的耶穌就信耶穌的復活”是神看為有福的人. 約翰看到 [一個耶穌復活的証據] è 就相信耶穌復活 è 是有福的 B. 像馬利亞, 門徒等他們是真正地看到復活的耶穌之後, 才相信. 這樣的 “看見才信”在那時是允許接受的. 馬利亞或門徒看到[耶穌復活身体] + [耶穌的聲音] + [耶穌的傷痕] è 相信耶穌復活 è 是應當的 C. 像多馬那樣的“要加上觸覺的看見才信”ie 一再要求更多的証據才願相信是不被神喜悅的 多馬要求看到 [耶穌復活身体] +[耶穌的聲音]+[耶穌的傷痕] + 摸到[耶穌的傷痕] è 才相信耶穌復活 è 是過份了 D. 對於後來的基督徒, 升天後的耶穌是不會再以復活身体的顯現來使人相信祂的復活. 人需要以信心接受, 而接受的人是神看為有福的人, 如同約翰一樣. 但這句話 “人須要以信心接受”如果不加解釋, 不就是迷信盲從了. 所以 6. 神要後來的人, 因相信聖經的話, 就相信耶穌的復活, 願相信耶穌是主, 而得永生 Joh 20:30 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 Joh 20:31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 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耶穌行神蹟的目的是叫那些看到的人,能因此信耶穌, 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而因信了祂就得永生. 耶穌復活自然是個神蹟, 耶穌顯現使那些當時親眼看到的, 相信耶穌是主是神而得永生. 他們將神蹟記載在聖經中, 目的使後來讀聖經的人, 讀到神蹟如同親眼看到神蹟, 而願相信耶穌是主, 而得永生. Ie人因信神的話而得永生. 所以重點, 人要相信神的話. 這就回到 Joh 20:8 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 Joh 20:9 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裡復活。 當約翰看見耶穌的裹頭巾和細麻布分開放著, 他在那時, 他開始相信耶穌已照祂過去所說復活了, 因他想起耶穌說要復活的話. 可是在那時, 不講別的門徒, 就連約翰自己都還不明白舊約中已講過耶穌必要從死裡復活的事, 例如詩16篇, 因為如果他早就明白, 他就早就相信耶穌必會復活, 那麼當馬利亞來通報耶穌墳墓沒了屍体空的時候, 他反應就會不一樣, 甚至在七日的第一日之前, 他就可以有信心來迎接復活的主. 他沒有, 因他那時還沒有明白舊約講到耶穌必要從死裡復活的事, 也沒有真正相信穌說他要復活的事. 神把當時耶穌復活的神蹟記載在聖經裡,神也把當日祂怎麼幫助門徒在信心上的成長經過記載在聖經裡, 為的是要我們讀了, 明白了, 就相信, 相信一切神說已經成就的, 也相信一切神說它必然要成就的事. 我們看到 [聖經中記述耶穌復活的話語 ] è 就相信耶穌復活 è 是有福的 我們看到 [聖經的話語 ] è 就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 是基督 è 就因耶穌得永生 神要後來的人, 因聖經的話, 就相信耶穌的復活, 願相信耶穌是主, 而得永生. 所以聖經上強調 “沒有看見的相信,” 但也講 “看見的相信” 我們沒有看見耶穌的復活, 但我們就願相信. 我們為何相信? 因為我們看到聖經如此說. ------------------------- BC388年左右,柏拉圖學院於雅典西北郊外設立,與英雄雅加德摩斯Akademos神廟比鄰。 柏拉圖學院可以說是西方第一個學院,更一直延續到AD529年被羅馬皇帝亞斯第安尼解散為止,前後長達九百年。 柏拉圖在學院內教導哲學、天文、物理、音樂等各類學問,長達20年,並培育出無數人才。 柏拉圖著作等身,臺,柏拉圖全集出版(左岸文化),有興趣者不妨自行參閱。柏拉圖著作簡單可分四大時期: 第一期、著作中受蘇格拉底影響較深, Apology敘述蘇格拉底的法庭自辯, Crito敘述蘇格拉底死前的牢獄生活, Euthyphron討論虔敬, Laches討論勇敢, Ion討反對詩人與狂文, Protagoras討論知即德與知識是可以教導的, Charmides討論節制, Lysis討論友誼, Republic討論正義。 第二期為轉變期。 Gorgias討論正義, Meno論知識即回憶說,討論德的可教導性。 Euthydemus批判詭智學派的邏輯推論謬誤。 HippiasII討論故意為惡語無心之惡。 HippiasI討論美學問題。 Menexenus討論修辭術。 第三期為圓熟期。 Symposium認為,一切世上之美不過是絕對真理的美自身的影像。 Phaedo則討論形相(eidos)與不朽。 Republic十篇全部完成,討論政治制度、國家倫理與靈魂。 Phaedrus論愛的本質,兼論修辭術。 最後是晚年時期。 Thaetetus論知識批判詭智學派的知識即感官說,否認真正的判斷可以當做知識的界說。 Parmenides討論存在。 Sophistes論形相。 Politicus談哲學家皇帝。 Philebus討論善與快樂的關係。 Timaeus論宇宙的生成與物理學。 Critias論農業國家的典範,藉以比較帝國海權國家亞特蘭提斯。 Laws與Epinomis重新討論國家政治問題,修正Republic中的烏托邦主義。此書亦為柏拉圖最後一篇著作。 柏拉圖的理型 柏拉圖的學說浩瀚我們在此不擬加細說,僅介紹與理型有關的知識論。 柏拉圖是個觀念論者(idealist),以形象或觀念(理型,idea)為絕對客觀存在。也可以視為實在論者(realist)因為柏拉圖承認觀念或形象具有客觀實在性,而不只是名稱而已。 柏拉圖對於知識的討論乃繼承蘇格拉底採辯證法,捨棄感官經驗,企圖以獲取普遍概念,成為客觀知識的基礎。柏拉圖認為,普遍概念就是共相(the universals)的存在意義。 柏拉圖駁斥知識就是感官所獲得的經驗,因為感官會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影響,無法形成客觀判斷,因此,無法成為知識的判準依據。柏拉圖認為,即便是感官知覺,都含有非感覺的要素存在。知覺判斷的成立,其實早已預設了概念(例如花草、樹木)的認知存在。柏拉圖認為,這世界上不可能有純然的知覺判斷。 柏拉圖認為,真正知識必須具有「不可推翻性」以及「普遍有效性」。知識的對象則必須是共相(也就是概念、理型),而非個別事物本身。感覺的成立是在感官與感覺材料的接觸之時,並無所謂的真假是非。知識的形成,則需要藉由判斷作用,才能夠分辨真偽。而判斷這個行為本身,則預設了概念的存在。 柏拉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關於實在的知識。知識是屬於普遍概念/共相。只有共相,擁有客觀實在性。因此柏拉圖認為,真正的知識只有數學知識與來自辯證法的知識兩種。 真正的普遍概念,必與客觀實在相符。最高的存在為一切存在(即理型),是其他存在的模仿依據。理型又稱「太一」、「絕對」,是一切存在的絕對理型,又是唯一絕對的價值原理。 洞穴寓言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是在討論理型。 柏拉圖假設,有一個地底洞穴,洞口陽光普照(暗示為真理之光),洞內則有一群囚犯,自年幼便被鐐銬僅栓,只能面向牆壁,從不曾看過陽光。囚犯與洞口之間有火,火與他們之間,又有通路和矮牆,矮牆猶如簾幕,沿著通路常有人般運動物與人的塑像,來來去去。 囚犯雖然看不到陽光與其他囚犯,卻能夠過外面的火光反映在內牆上的塑像以及他們自己的影像,這些囚犯所看見的,就是所謂的幻象或妄念,他們無法看見真理之光,因而過著黯淡無光的生活,所見都是幻象與妄念而不自知。 柏拉圖認為,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就像洞穴裡的囚犯,只以自己的偏見與情慾,或其他人的詭辯修辭為依據,論斷事情。真理之光被矇蔽,並且曲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即使突然得以看見陽光,也因為禁不起陽光的劇烈照射,而寧願回到洞穴。 柏拉圖的理型是指什麼? 那麼,歸結起來,柏拉圖的理型說到底是說什麼?對柏拉圖來說,理型有四種意義: 其一、就邏輯性來說。存在事物的一般規定或普遍定義,也就是所謂的共相普遍概念。 例人便是一個概念。透過求同捨異的抽象過程,人們可以獲得個別真實裡的共同的類型、概念,以涵蓋所有個別真實所有的相同狀況。 其二、就存在論來說。理型就是現實存在者的存在原理,就是客觀實在。現實存在者則是理型所彰顯出來的主觀的相對的假象。 其三、就價值論來說。理型具有價值涵義,指的是原型或典範,也就是原本的意思。現實個別物體,則是理型的拷貝或模仿。理型是現實個別物體的理想,現實個別物體是為追求理型而存在。 最後、就數理論來說,理型相當於「形相的數」(arithmos eidetikos),這點應與畢達哥拉斯學派有所關聯,唯這點柏拉圖著墨甚少,不擬詳述。

Friday, September 6, 2013

佈道是爭戰

唐崇榮牧師不計自己將盡的年歲是生是死,本著為歸正福音真理奮鬥的靈火的事奉, 他說:「佈道是爭戰。 如果你知道未來將多麼美好,現在就要為此爭戰。歸正福音運動正在打一場屬靈的戰役。 我從第一天奉獻作傳道,就很清楚自己投入的是全宇宙最偉大、最嚴肅的一場戰役── 把人從撒旦手中搶出來歸向基督,把人從黑暗權勢中搶出來歸向光明。 這場爭戰是不可以停的。 當戰事最艱鉅的時候,你會不會說:「休息十分鐘?」 若真是這樣,敵人一放箭過來,你馬上就死了。 所以這是場永不止息、永不妥協、永不鬆懈的屬靈爭戰。」

Thursday, September 5, 2013

福音的大能from毀滅to救贖

唐崇榮牧師 福音的大能 「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羅1:16)   福音是上帝的大能,是一個怎樣的大能?是拯救的大能。今天人類的能力比過去越來越大。我們從前打仗的時候用拳頭打,然後用石頭打,再來用槍、用刀來打。我們發明了火藥,我們用手槍來打,我們用機關槍來打,我們用大炮來打,我們用戰艦來打,我們用戰車來打,我們用飛機來打。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用炸藥開始打仗,用飛機結束打仗。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用很先進的飛機開始打仗,用原子彈結束大戰。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是用原子彈,乃是用核子武器核子彈,結束的時候用人類的毀滅作結束。如果有一些人留下來,第四次的大戰,又從頭開始用石頭打來打去。   人的力量越來越大嗎?是的。科學的能力越來越大嗎?是的。人的能力越來越大,但是在哪一種能力上越來越大呢?是行善的能力嗎?不是。是道德的能力嗎? 人越來越大的能力是哪種能力? 我們互相殘殺的能力越來越大,我們毀滅性的能力越來越大。我們不但毀滅自己,我們毀滅別人。我們毀滅文化,我們毀滅社會,我們毀滅整個歷史的結晶。人類正在毀滅唯一在大自然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就是地球。阿姆斯壯坐太空船到月亮去的時候,他講了一句話語:「讓人類彼此相愛吧!因為我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我知道這是唯一人類可以住的地方。」神為我們造了這麼好的環境,神為我們造了這麼好的地區。這樣一個地球,足夠的氧氣,足夠的陽光,足夠的水分,最好的環境,但是我們人類正在毀滅神為我們創造、唯一可居住的地方。   所以每一次我們講到「能力」的時候,不是想到:你的汽車有多少的馬力,也不是想到發射台可以把多重的火箭發射到太空那裡去。每一次你講到「能力」這個字的時候,我都會想到丹麥的大哲學家祈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所講的話:「人生在罪中,人類所有的唯一能力就是毀滅人類自己。」 當美國第一次把原子彈試炸出來的時候,那是一個很特別的機構叫做「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得到政府國會很大的金錢的供應做這個研究。在研究原子彈的科學家中間,包括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羅伯特•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這些偉大的思想家、理論家、實踐家。他們把E = mc2 這種方程式,化成把物質爆裂成為不可收拾的能力。   當他們把第一個原子彈做成功的時候,他們給他一個名稱叫做Little Boy,這個Little Boy就是炸在日本廣島、長崎的那一種形狀的炸彈。當我參觀全世界最大的美國空軍博物館的時候,看到一個原子彈還放在那個博物館。這個原子彈多大呢?比一個人的高度小一點點。這個原子彈很胖,大概用我們兩個人的手就可以把它抱起來了。他的炸象,不像過去歷史傳統中的炸彈。傳統的炸彈是接觸到地面才產生爆炸,所以炸的範圍相當有限。原子彈的爆炸不是如此,原子彈從飛機上放下來的時候,在半空就爆炸了,所以炸彈的威力就擴及很大範圍的地區。整個大的圓圈的周圍裡面,幾十萬人就同時死了。   所以當廣島被炸的時候,突然間廣島所有的電話,所有的通訊的器材全部毀壞掉,所以他們沒有辦法用通訊系統來告訴在東京的天皇,廣島已經沒有了。那怎麼辦呢?要用人自己到東京去,去找天皇告訴他,他們看見什麼。當他們報告的時候,就說許許多多的房子突然間變成平地了,許許多多的人突然間受很大的熱浪衝擊就死了。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用炸彈的威力來炸死人,幾十萬人遭難。但是這個(原子彈)使用以前,曾經在內華達州的沙漠裡面作第一次的實驗。美國內華達州有很大的沙漠。當炸彈丟下去的時候,那些科學家在很遠的地方看,大概會產生怎樣的威力、怎樣的果效。歷史上第一次原子彈試炸的時候,突然間冒出大火出來,像香菇一樣的煙就把整個天空遮蓋起來。科學家在很遠的地方看、不敢靠近,因為那個熱浪的熱度差不多幾千度的熱度,所以在幾十公里幾百公里外面都會感到一些熱的波來到了。當這個炸彈一炸出來的時候,有一個科學家講一句話”Oh my God! We human being have already created a hell for ourselves!(我們人已經為自己創造了地獄了!)   人的能力越來越大嗎?是。科學的能力越來越厲害嗎?是。哪一種能力?請你不要忘記,是毀滅性的能力,是殺人的能力,是自殺的能力。人類自殺的力量正越來越大。美國有了原子彈,蘇聯有了原子彈,英國有了原子彈,法國有了原子彈,中國有了原子彈,印度有了原子彈,巴基斯坦有了原子彈。這些國家有許多的窮人三餐吃不飽,但是政府可以把很多的錢拿去作毀滅人類的事情。你看見人類的困境嗎?我們在愛的力量上越來越沒有辦法,我們在恨的事情上越來越有辦法。你把一個人教成功要花多少心血,多少的金錢,他才能做一個醫生,做一個教授。但是花了幾十萬美金、花了幾十年功夫訓練成了一個教授,人隨便一開槍,一秒鐘他就可以死了。我們毀滅的力量是越來越大的,所以這個世界到底需要什麼呢?   每一個國家都迷信「如果我的軍力越大,我在世界上講話就會越大聲,人就不會欺負我,我就更安全了」。是嗎?請問如果兩百個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有原子彈,這個世界更安全嗎?你知道現在人類所有的洲際導彈,所有的核子武器威力大到什麼地步嗎?這個叫做洲際彈道飛彈〔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簡稱ICBM),ICBM這些東西全部加起來可以毀滅六個地球,無論是美國的,無論是蘇聯的,把它們總結起來爆炸掉,不但可以毀滅一個地球,有足夠的力量毀滅六個這樣大的地球。而這樣具有巨大毀滅性能力的武器,是從這個人很小的頭腦裡面發明出來的。所以祈克果那句話:「人是生在罪中,人類所有的唯一能力就是毀滅人類自己」,我越久越感到是真理。現在美國的人口是兩萬萬五千萬,但是你知道美國的手槍在民間有多少呢?到上個月已經有兩萬萬三千七百萬。他們有這樣多的槍,差不多再過五年,每一個人都有一隻槍了。如果在一千個人有一個神經病,隨便開槍,這個國家比任何一個國家更不安全。   人的安全在哪裡呢?在法律的規條上。 人的公義在哪裡呢?在思想的理念上。 這個世界上的法庭有公義嗎?最懂講公義,最不懂行公義的地方叫做法庭。 什麼叫做法官?就是專門罰人家的官。 什麼叫做法律專家?就是知法犯法而不必被罰的叫做法律專家。 什麼叫做法律教授呢?就是製造法律規條,在規條和規條中間找法律漏洞,幫助一些人可以違背法律卻不必被罰的人叫做法律教授。 我們知不對的,我們明明做出來;我們知對的,我們實實在在做不出來。人類的問題不要以為科學發達就可以解決了,人類的能力不要以為我們的科學技術已經高明就可以解決了。因為我們的心向神是關起來,向撒旦是打開的;我們對良善是拒絕的,對邪惡我們是接受的。從最高的頂層,直到最低的平民,聖經說:「人人都是罪人,人人都犯了罪。」當政府成立一個反貪污的團體的時候,這一個團體他們就要抓那些貪污的人。你知道他們抓誰呢?抓小貪不敢抓大貪,所以當他們抓小貪的時候,為什麼而抓呢?「因為你貪很久了,什麼時候輪到我?所以我要抓你,我才有機會貪」,這個叫做反貪污的團體。你現在看看人類還有盼望嗎?   前幾年一位著名的基督教文學家與思想家,薛華(Francis Schaeffer,1912-1984),當他死了,我去訪問他太太的時候,她特別親自煮了五道中國菜,在她家裡請我吃。吃完了,我說:「我要看你丈夫的墳墓」,我們就一同開車去到他丈夫的墳墓,然後回到他的家裡面來。 她告訴我她丈夫寫書的地方在哪裡,後面有幾個人的照片,掛在他書房裡面,是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墨蘭頓(Philip Melanchthon),這些偉大的改教家的照片在那裡。 這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他還有一個200年歷史的時鐘,我聽那個老鐘「滴答、滴答」的聲音,我好像就在歷史的過程中間飄蕩一樣。Edith Schaeffer就對我說,她說:「薛華常常跟孩子說,每一個人都安靜來聽這個聲音, 你聽滴答......,這就是時間。時間正在流逝,不停的流逝,我們在時間的流逝裡面生存。 我們應該浪費我們的時間嗎?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我們的時間,來榮耀神。」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Edith Schaeffer對我講一句話,她說:「Stephen,我告訴你, 美國每一年產生千千萬萬有博士學位的人,但誰能夠在神的國度裡成為英雄呢?」   我們可以用教育產生許多知識份子,但是我們不能產生有偉大心靈的人。 我們可以產生許多有學位的人、有知識的人,我們很難有智慧有寬大心腸的人。 保羅在兩千年以前,就講出一句和世界文化完全不同的話語,他說什麼?「這世界所需要的是福音的能力。」 因為罪的能力是毀滅的能力,只有福音的能力是拯救的能力。 「我不以福音為恥,因為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拯救一切相信的人。」 今天我們需要的能力在哪裡?今天我們需要救贖的力量。這是人類的盼望。 當人回頭信靠神,領受祂拯救的能力,使我們在福音上得到新生命的時候,這世界就不一樣了。

Friday, July 26, 2013

Wednesday, July 24, 2013

桃子变异像葫芦

日本东电首次承认海水遭核污染 桃子变异像葫芦 韩国一家网站发布了一批产自日本的蔬果和花卉照片。照片中水果、蔬菜和花卉要么形状发生畸变, 要么多个果实聚成一团,要么巨大, 例如一个桃子变成“8”字形状,看起来像个葫芦。 按照媒体的说法,核泄漏的影响似乎已经进入食物链,导致出现变异蔬菜。 对于核泄漏进入食物链的指责,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一直不愿意承认,甚至否认海水受到了污染。 不过,前天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改口了,承认受福岛核电站事故影响的放射性地下水已经泄漏到港湾海水里,这加重了民众对海洋污染的担忧。

Thursday, July 18, 2013

职场生涯中12个致命想法

职场生涯中12个致命想法,这12个想法足以毁了你的前途,一定要好好看看! 1、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这种人虽然聪明、有历练,但是一旦被提拔,反而毫无自信,觉得自己不胜任。 此外,他没有往上爬的野心,总觉得自己的职位已经太高,或许低一两级可能还比较适合。 这种自我破坏与自我限制的行为,有时候是无意识的。 但是,身为企业中、高级主管,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却会让企业付出很大的代价。 2、非黑即白看世界这种人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 他们相信,一切事物都应该像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一样,客观地评定优劣。 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在捍卫信念、坚持原则。 但是,这些原则,别人可能完全不以为意。 结果,这种人总是孤军奋战,常打败仗。 3、无止境地追求卓越这种人要求自己是英雄,也严格要求别人达到他的水准。 在工作上,他们要求自己与部属“更多、更快、更好”。 结果,部属被拖得精疲力竭,纷纷“跳船求生”,留下来的人则更累。结果离职率节节升高,造成企业的负担。 这种人适合独立工作,如果当主管,必须雇用一位专门人员,当他对部属要求太多时,大胆不讳地提醒他。 4、无条件地回避冲突这种人一般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冲突。其实,不同意见与冲突,反而可以激发活力与创造力。 一位本来应当为部属据理力争的主管,为了回避冲突,可能被部属或其他部门看扁。 为了维持和平,他们压抑感情,结果,他们严重缺乏面对冲突、解决冲突的能力。 到最后,这种解决冲突的无能,蔓延到婚姻、亲子、手足与友谊关系。 5、强横压制反对者他们言行强硬,毫不留情,就像一部推土机,凡阻挡去路者,一律铲平, 因为横冲直撞,攻击性过强,不懂得绕道的技巧,结果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事业生涯。 6、天生喜欢引人侧目这种人为了某种理想,奋斗不懈。 在稳定的社会或企业中,他们总是很快表明立场,觉得妥协就是屈辱,如果没有人注意他,他们会变本加厉,直到有人注意为止。 7、过度自信,急于成功这种人过度自信,急于成功。 他们不切实际,找工作时,不是龙头企业则免谈,否则就自立门户。 进入大企业工作,他们大多自告奋勇,要求负责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结果任务未达成,仍不会停止挥棒, 反而想用更高的功绩来弥补之前的承诺,结果成了常败将军。 这种人大多是心理上缺乏肯定,必须找出心理根源,才能停止不断想挥棒的行为。 除此之外,也必须强制自己“不作为,不行动”。 8、被困难“绳捆索绑” 他们是典型的悲观论者,喜欢杞人忧天。 采取行动之前,他会想像一切负面的结果,感到焦虑不安。这种人担任主管,会遇事拖延,按兵不动。 因为太在意羞愧感,甚至担心部属会出状况,让他难堪。 这种人必须训练自己,在考虑任何事情时,必须控制心中的恐惧, 让自己变得更有行动力。职场中最有效地生存法! 9、疏于换位思考这种人完全不了解人性,很难了解恐惧、爱、愤怒、贪婪及怜悯等情绪。 他们在通电话时,通常连招呼都不打,直接切入正题,缺乏将心比心的能力,他们想把情绪因素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 这种人必须为自己做一次“情绪稽查”,了解自己对哪些感觉较敏感; 问朋友或同事,是否发现你忽略别人的感受,搜集自己行为模式的实际案例,重新演练整个情境,改变行为。 10、不懂装懂工作中那种不懂装懂的人,喜欢说:“这些工作真无聊。”但他们内心的真正感觉是:“我做不好任何工作。” 他们希望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但是他们又不喜欢学习、求助或征询意见,因为这样会被人以为他们“不胜任”,所以他们只好装懂。 而且,他们要求完美却又严重拖延,导致工作严重瘫痪。 11、管不住嘴巴有的人往往不知道,有些话题可以公开交谈,而有些内容是只能私下说。 这些人通常都是好人,没有心机,但在讲究组织层级的企业,这种管不住嘴巴的人,只会断送事业生涯。 他们必须随时为自己竖立警告标示,提醒自己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 12。我的路到底对不对? 这种人总是觉得自己失去了职业生涯的方向。 “我走的路到底对不对?”他们总是这样怀疑。 他们觉得自己的角色可有可无,跟不上别人,也没有归属感。

Wednesday, July 17, 2013

兩種角色

兩種角色, 一種是跟別人抱怨自己的情人或伴侶, 另一種則是聽人家吐苦水的人? 大部份的人兩種都當過。 你覺得自己做得如何? 抱怨的那一方我想不需什麼功力,這是人天生的本能。 但要成為一個好的陪伴者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你是屬於那種會跟著朋友一起罵的人? 不斷給予建議的人? 或者是細細聽對方傾訴,安靜不說太多的人? 說真的以上這三種方式沒有最好也沒有最不好,視情況交插使用才是最棒的, 只怕你只會其中一種,然後用其中一種猛力回應你的朋友,這樣他們可能很難得到安慰,你們的友誼也會受到考驗。 以第一種來說便是如此,我們不是很常聽到一種例子嗎,每次朋友跟對方吵架後就來找你,當你也跟著朋友一鼻孔出氣和他一起咒罵, 甚至教他如何以牙還牙之後,過一陣子朋友夫妻又合好了,你反而有種裡外不是人的感覺。 其實這道理很簡單,因為一段感情本來就是苦樂夾雜, 當朋友向你抱怨的時候肯定是瞄準對方最討厭的缺點、卯起來講得很難聽、把這件事講得非常嚴重,因為他在發洩啊! 但是他怎麼可能卯起來跟你講他們有多甜蜜? 別忘了人是負面的動物只習慣看自己沒有的,但自己擁有的就放在自己家裡面享用。 尤其是東方人很含蓄,不太習慣秀自己的幸福給別人看,所以你才會覺得奇怪, 明明兩人關係已經很糟了,為什麼朋友還是要待在關係裡? 嘿嘿!這就是你太白目了啦,人的關係豈是經過幾次低潮就可以隨便結束的呢?

Saturday, July 6, 2013

花崗岩山特種消防分隊19人生死與共

亞利桑納州普里斯考特(Prescott)消防局屬下「花崗岩山特種消防分隊」(Granite Mountain Hotshots)19名菁英消防健將, 6月30日在對抗野火之役集體殉職。他們生前最後一刻的英勇事蹟現在流傳出來,為了救人,戰至最後一刻,夥伴生死與共、無一人退卻。 30日當天,這批抗火健將正在構築防火線,抗火的重要任務是儘快救出逐屋滅火的一個小隊。 這批部署在山脊上的好漢,是這支小隊生還的唯一希望。他們手持鏈鋸、斧頭,快速地砍掉矮樹叢,隔絕火場,為瀕臨危險的房屋建立一道防火線。 在他們勤奮努力下,作業頗有進展,不僅構築了防火線,而且建立了一個安全區,且為預防火勢轉猛時規畫的求生路線,也已完成。 但是,一陣突然而來的風暴帶來詭異疾風,瞬間改變情勢,火勢猛然爆發不可收拾, 勁風把火勢一分為二,向兩個方向延伸,其中一股帶著濃煙向這批菁英消防隊員燒回來, 就像一記致命的回馬槍,把他們困在「濃煙龍捲風」中,烈火迅即把他們吞噬。 普里斯考特消防局發言人華德(Wade Ward)痛惜地說:「非常不幸,在這種情勢下,沒有人能夠生還。」 就在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花崗岩山特種消防分隊」隊長馬席(Eric Marsh)用無線電向上級指揮官報告, 他們已事先備妥安全區,語氣沉著鎮定,毫不驚慌。 但瞬間再度回報情勢嚴峻,所有同僚正躲進最後緊急避難裝備(用鋁毯織成的睡袋或帳篷等個人掩體)。 華德悲慟地表示:「無線電傳來的那句:我們正在啟用最後防身法寶,是我聽到的馬席的最鎮定的報告。他們死守在一起,沒有人退卻。」 但是,這場絕命雷風暴來得實在太快,令訓練有素的消防隊員都措手不及,有些健將尚未鑽進緊急避難掩體即焚身於烈火。 風向轉變後,緊急救難人員馬上出動尋找他們,但已無力回天。 殉職消防隊員之父派克老淚縱橫地說:「他們已啟用了緊急避難掩體,直升機隊員在濃密的煙霧中仔細搜索,奮力要找到他們,但已無望生還。」 全文網址: 亞利桑納州打火兄弟 19人生死與共

Friday, July 5, 2013

小时候没有钱却快乐

给所有的60,70,80后包括50后吧/ 我们那些没有钱,却快乐的青春。 小时候 我们没有ipad , 不懂 LV , 理解不了阿玛尼 。 我们只会捉迷藏, 打玻璃球, 用小霸王打魂斗罗。 那时候, 男孩追女孩, 一追就是好几年, 比的是心, 念的是情。 这年头儿, 男人追女人, 几天抱得美人归, 看的是钱, 拼的是爹。 以前我们春游烧烤, 坐在一起谈天说地。 现在各自埋头刷微博, 聊微信 。 生活里, 貌似所有人都不再那么无可取代 。 满口忙事业,赚大钱 虚荣,利益,气场儿 让爱情,友情,亲情 都遗失了当初的那份美好与纯真 。 小时候, 我们吃三分钱一支的冰棒 一毛五一瓶的汽水, 一角钱十根的粘牙糖 。 如果哪个小朋友有五角一块 那就传说中的大钞了, 简直就可以当孩子王收小弟了。 中学了, 身上有五块钱, 买了杂志,小说 全班传着看 。 身上有十块钱, 去哪都昂首挺胸, 超级自信。 后来, 我们长大了, 自己生活了, 发现逛趟超市, 买点水果就百八十了, 几百块钱不够加箱汽油的 , 一套化妆品低了算也上千, 10来万的车都看不上眼儿了 。 还是小时候一起穷玩的发小, 但现在 , 却是满身名牌,追求品味 一双鞋就上千块, 一个包要几万块, 一块表得十几万 ~ 我们的确比小时候有钱多了, 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 但是, 很多人没了信任, 少了单纯, 丢了良心 , 失了善良 。 信任就是你把刀子递给别人, 单纯就是拿着刀子情愿自己受伤, 良心就是接过别人的刀子最终没有捅下去, 善良就是勇敢的拿着刀子去保护信任自己的人 。 然而,我们都做不到,我们只有自私、虚荣、妒忌、心机 … 所有的所有前提考虑的都是自己 。 情愿回到那一年,我们, 都没有钱 … 但我们很快乐!

Tuesday, July 2, 2013

贵族

三百年前的英国贵族,他们既有公权,又有特权,唯独没有安全: 皇帝能剥夺他们的财产,暴民能剥夺他们的生命。 通过光荣革命,英国贵族放弃一部分公权,保留一部分特权,换取了财产和人身的安全。

Saturday, June 29, 2013

屬靈的10真境

屬靈的真境。 10講題均取自約翰福音,包括 1.真光 、jn. 1:1-14 2.真以色列人、jn.1:43-46 3.真敬拜、jn. 4:23-24 4. 真救主、jn. 4:39-42 5. 真事奉、jn. 7:18 6. 真門徒、jn. 8:31 7. 真自由、jn. 8:31-36 8. 真愛主、jn. 12:1-8 9. 真葡萄樹、jn. 15:1-8 10. 真屬靈、jn. 16:13 等十多個不同的屬靈層面。

Wednesday, June 26, 2013

婚禮

23歲的裴吉6月7日與男友艾丁步向紅毯的另一端,不過她年僅45歲的父親馬克因肺部嚴重感染,18個月前去世, 無緣將寶貝女兒的手,託付給另一個呵護她的男人。 裴吉身穿夢幻的白色婚紗,在前往禮堂前先到墓前給爸爸看自己披上嫁衣的模樣,她抑制不住情緒, 緊靠著墓碑跪倒,她的婚攝魏林加拍下這令人動容的時刻。 魏林加獲得裴吉首肯後,在婚禮1周後發表照片,他在照片下方寫著: 「我不是個愛哭的人,但當新娘跪倒在父親墓前,我忍不住落淚。」 全文網址: 婚禮前探亡父 美新娘淚擁墓碑 |

Sunday, June 16, 2013

跳過牆垣

培養一個建立在神話語上的信念和世界觀,讓神的話語深根在靈的深處,便能時常經歷活水湧流,這七方面分別為: 亮光─讓神瑞瑪(rhema)的話臨到你,開啟心中的眼目; 默想─默想神的話語,並且留意它。默想就是吸收神的話語到你的靈跟魂的過程; 大量累積─讓生命充滿神的話; 存記─如果要得著「信念」,就要將神的話存記在心裡,而非只是在頭腦裡; 明白理解─傾聽、留心、得到聰明; 禱告─心思領受神話語後,透過心靈的禱告回應主。以方言、禱讀、安靜等候神,隨著聖靈的引領,在禱告呼吸的節奏中,讓聖靈栽種、澆灌話語中的生命與醫治在我們靈裡; 行動─當你開始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實踐神的話語時,它將會成為你的「信念」,而你也會靠著它的能力勝過任何挑戰。 什麼是「跳過牆垣的生命」, 就是竭力認識獨一真神(有見識); 負基督的軛,學祂的樣式(有品格); 經歷聖靈的大能(有能力)。 透過撒母耳記上三十章,分享大衛有見識、有品格、有能力的生命。

Saturday, June 15, 2013

65歲還工作

65歲以上還在工作的美國人正在增加。 2011年,60歲至74歲仍在工作的美國男性上班族,平均時薪為25.12美元, 比25歲至59歲上班族的平均時薪20.55美元高20%以上。 ------------- 台大環工所 R66               江旭程 黃耀德 李肖宗 陳彥瑜 李克堂 徐世鳳 李崇德 劉恒昌 蔡萬益 姚宗岳 蔡清讚 王 明         R67               張尊國 楊佩華 陳宗銘 陳耀仁 曾文先 楊友信 林俊鑫 李建德 張志卿

血洗亚特兰大

美国血洗亚特兰大 1864年秋,被任命为西部方面军最高司令官谢尔曼对他的部下继续发出动员令: “要求所有居民必须离开市区,开始火烧亚特兰大!” 他命令军团将遇到的民房一路烧下去,同时杀死所有遇到的一切牲畜和反抗的人!  熊熊大火足足烧了16天!每一个夜晚,翻腾的烈火窜起把整个天空烧得一如白昼; 每一个白昼,整个城市翻滚而上的猛浪浓烟遮天蔽日,使得周遭400英里内一如黑夜! 曾经是南方无比繁荣无比美丽无比浪漫的亚特拉大城市,就这样全部化为废墟……

Friday, June 14, 2013

美国公民特权

登记选民、投票、申请美国护照、做陪审员等都是美国公民独享的「特权」, 未入籍的新移民万一误打误撞行使「公民特权」,一旦被查出,很可能影响入籍或申请绿卡, 甚至可能因触犯联邦法律而被吊销绿卡。

Wednesday, June 12, 2013

美國3個人有1人擁平板

智慧手機在18至34歲的年輕人中最受愛戴不同, 擁有平板電腦者多在35歲到44歲之間。 在35至44歲的人群中,約49%的人有平板電腦,超過其他任何年齡層的人。 在65歲以上者中,平板電腦的擁有率只有18%。 這項4至5月進行的調查表明,在有大學以上學歷的成年人中,半數人有平板電腦,超過任何其他受教育水平的人群。 在年收入至少為7萬5000元的成年人中,56%的人有平板電腦。 年收入不到3萬元的成年人,有平板電腦的比率僅為20%。 全文網址: 3個美國人 就有1人擁平板電腦

Tuesday, June 11, 2013

Ernest Thompson Seton and Lobo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屬: 犬屬 Canis 種: 狼 C. lupus狼是現行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物種 前掌各有五趾,後掌有四趾。 ----------------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uch cases was described by Ernest Thompson Seton, an English artist and writer, in Wild Animals I Have Known (1899). Based on fact and documented by photographs, it concerned Lobo, an enormous wolf, called "The King" by Mexican residents who lived near a huge cattle ranch in northern New Mexico. For many years in the 1890s, Lobo led a pack of 5 wolves. He had a distinctive, deep howl that ranchmen recognized among the howls of the other wolves. He was by far the largest wolf in the pack and exceeded the size of other wolves in the region. Whereas most wolf paws measured 4.75 inches, Lobo's were 5.50 inches long. His mate, whom the Mexicans called Blanca, was a large, magnificent white wolf. These wolves, like many others of the West during this period, had been deprived of their natural prey, White-tailed and Mule Deer and Elk, which had been hunted out by settlers and replaced with livestock. The wolves turned to livestock as the only large prey available and, in doing so, became the target of ranchers' wrath. Western ranchers, like many livestock owners in Europe, believed that they should be able to release cattle to roam free without herding them into shelter at night. This situation had existed in Western Europe after large predators were eliminated from all but the most remote areas. In their new ranches, allocated to them by the government, ranchers sought to recreate the European model. This required the destruction of large predators. Lobo and his pack refused to eat dead animals that they encountered, apparently to avoid poison, and survived on calves and sheep that they killed themselves. When Lobo and his pack killed a cow, ranchers immediately put poison in the carcass. But when the wolves returned the next day to eat, they somehow knew which parts of the carcass were poisoned, and pulled out the poisoned chunks, throwing them aside, eating only the unpoisoned portions. Lobo also avoided the traps set for him and hid from hunters on horseback who pursued him. Trappers came from great distances to claim the high bounty on Lobo, but all failed to kill him. E. T. Seton decided to try to kill Lobo himself for the $1,000 bounty. He scattered poisoned baits, covering the human scent with other odors, and the following day, found that one after another of the baits was gone. Assuming that he would come upon the body of Lobo, he was surprised to find his five baits in a pile. Lobo had picked them up, one after another without eating them, and left them as a message to Seton. Seton obtained special steel jaw leghold wolf traps and set them in concealed places in Lobo's territory. When he came out to check the traps, he found Lobo's tracks leading from trap to trap. The canny wolf had discovered each of the traps during the night, scratching earth away to reveal the chain and trap, continuing from trap to trap until he encountered one in the center of the trail. Lobo then retraced his steps, placing each paw exactly in its old track until he found no more traps, using his paw to flip stones and earth clods to spring every trap. Seton finally succeeded in trapping Blanca by setting hidden traps among parts of a cow carcass and covering the area with Coyote scent. Lobo avoided the traps, but Blanca made a fatal error and blundered into one. When Seton and the others found her dragging the heavy trap, she turned to fight, howling across the canyon. Lobo howled back, while Seton and the others brutally killed her. Throwing lassos over her neck and holding the ends of the ropes, they galloped horses in opposite directions until her body was torn apart. When he wrote of the event years later, Seton (1899) called the killing a tragedy. They heard the howls of Lobo for days afterward. Seton described it as having "an unmistakable note of sorrow in it, now. It was no longer the loud, defiant howl, but a long, plaintive wail." When they found Lobo's tracks at the spot where Blanca had been killed, Seton reflected, "Now, indeed I truly know that Blanca was his mate." Soon afterward, Lobo came near the ranch house. His tracks showed that he had galloped about in a reckless manner before he blundered into a trap set in a pasture. He was able to pull out of it, but Seton then set 130 steel jaw leghold wolf traps in groups of four on every trail leading into Lobo's home canyon, and dragged Blanca's body around the area to leave her scent. He even removed one of her paws, with which he made a line of tracks on the soil covering each trap. Within days, Lobo was caught with all four legs in a trap set, having followed Blanca's scent and forgetting all caution. When Seton approached the trapped wolf, Lobo managed to stand, in spite of severe injuries, and howled his deep call, but no members of his pack responded. Seton and others wrapped ropes around his neck, put a stick in his mouth and lashed his jaws closed. His feet were tied, and when he was placed on Seton's horse, he refused to look at any of his captors. At the ranch, Seton placed a collar around his neck, secured him to the pasture with a strong chain, and Lobo lay calmly, gazing across the prairie. When Seton came out the next morning, Lobo was dead. On measuring his body, Seton found that Lobo weighed 150 pounds and was 3 feet tall at the shoulder. He was one of the largest wolves ever trapped in the Southwest. The largest Gray Wolves are native to northern Canada and Alaska and weigh up to 176 pounds, but most wolves of the Southwest were far smaller and lighter (Nowak 1991). Scientists who measured the skulls of the pair estimated that Lobo was 4 to 5 years old when he was killed, and Blanca was 7 (McIntyre 1995). Photos of Lobo and Blanca caught in traps are reproduced in Rick McIntyre's 1995 book, War Against the Wolf. Lobo and Blanca were exceptional specimens, and their slaughter represented an irreplaceable genetic loss. The treatment they received will remain a blot on human "kind." Lobo was killed on January 31, 1894, near Currumpaw, and his pelt is kept at the Ernest Thompson Seton Memorial Library and Museum at the Philmont Scout Ranch near Cimarron, New Mexico (McIntyre 1995). This experience changed Seton's attitude, and he expressed strong feelings of guilt in his description of his treatment of these wolves. ------------------------------ Government programs did not reflect Seton's newfound sympathy for wolves. In fact, predator-control programs intensifi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Ranchers convince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o launch an all-out attack on predators, primarily wolves. The Forest Service and the Bureau of Biological Survey used poisons and traps to kill adult animals and many cruel methods to kill the pups in dens in their efforts to try to exterminate the wolf. In 1907 alone, the Forest Service killed more than 1,800 Gray Wolves and 23,000 Coyotes, among other animals (Laycock 1990). After the US Congress authorized the first substantial appropriation for hiring government hunters in 1915, federal wolf-control programs achieved an unprecedented level. Hundreds of agents combed the most remote wildernesses, spreading poison even where no cattle or livestock grazed. A poin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points, 15, was accorded for killing a Mountain Lion or a Gray Wolf (Laycock 1990). Hired hunters earning high point totals made the Honor Roll, while others might be fired; they were expected to kill virtually every predator in their assigned area (Laycock 1990). Within a few decades, many thousands of Gray Wolves had been killed. They were eliminated from more than 95 percent of their range in the lower 48 states by the 1930s (Robbins 1997). A few wolves, using their intelligence and survival senses, managed, like Lobo and his pack, to survive somewhat longer, but they were killed in the end. The Custer Wolf, a large female also known as "Old Three-Toes" because she had lost a toe in a steel jaw leghold trap set by a government trapper, became as infamous as Lobo and Blanca. After her mate and pups were killed, the Custer Wolf survived until caught in a trap that became snagged on rocks (McIntyre 1995). Vernon Bailey, a biologist with the US Biological Survey, the government agency that later became the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conducted wildlife and plant studies as well as predator-control programs. He noted early in the century that the Biological Survey had conducted "the most systematic and successful war on these pests ever undertaken" (McIntyre 1995). The loss of virtually all wolves in the vast area encompassing the lower 48 states may be the most devastating predator-control campaign in history. If not for the fact that the predator-control programs of the territorial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s of Alaska and Canada did not succeed in totally exterminating the wolf, the species might be extinct on the continent. Although wolves were persecuted and trapped for their fur in the latter areas, they survived in the far north and in the eastern forests of Ontario and Quebec and have now reoccupied most of their original range in Canada. The Gray Wolf is able to adapt to a wide variety of habitats and climates, whether searing deserts, shrublands, grasslands, forests of all types, frozen tundra or even marshlands. It had the largest range of any terrestrial mammal on Earth, other than humans (Nowak 1999). Wolves had liv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n the continent, their environment and prey altering drastically through the Ice Ages, needing only the presence of large prey to survive. Wolf intelligence, in fact, exceeds that of the domestic dog, which has a brain 31 percent smaller (Busch 1995). In spite of the wolf’s survival abilities, the fragmentation of packs by predator-control agents prevented them from hunting normally and hastened their disappearance soon after control methods began. This need to live in a pack for hunting and companionship made the species vulnerable to extermination. When persecuted, Gray Wolves do not desert one another, and many cases have been documented of wolves sacrificing their lives in an effort to save a pack mate. This altruistic trai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ir extermination. The traits that humans most admire about domestic dogs were inherited from the wolf--loyalty, intelligence, playfulness and affection. Wolf pups were first domesticated by hunter gatherers tens of thousands of years ago, and even after selective breeding by humans in the intervening centuries, they still retain many of the wolf's best qualities. Wolf packs have a lead pair, known to biologists as the alpha male and female, who are the only members of the pack that produce cubs. They mate for life, and dominate other wolves in the pack. They are usually the fittest and largest. Other pack members challenge for leadership, which can result in a change in the alpha pair. The entire pack, which includes adult females and males and pups from the previous year's litter, cares for the pups, ensuring that the strongest pass on their genes to future generations. Young unmated females and males "baby-sit" the pups when the alpha pair and the rest of the pack are out hunting. When the pups are about six weeks old, their baby-sitters spend hours with them in wrestling matches, games of tag and other rambunctious activities. Within the pack, wolves are extremely friendly and devoted to one another, barking and yipping with delight on meeting, and before and after hunts. They howl at night,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wolf packs which howl back. Bonds between wolves, especially mated pairs, are very strong, as illustrated by the saga of Lobo and Blanca, and many other cases of wolves in apparent mourning for lost mates have been documented. For many days, one male Mexican wolf, howling plaintively, followed a government trapper who had killed the wolf’s mate and carried off her pelt. Other species of canids show similar behavior. The African Wild Dog (Lycaeon pictus), a highly endangered wild canid, hunts on the African plains in even larger packs than Gray Wolves, numbering up to 26 animals, yet only one female in the pack has pups. The alpha female might have 16 pups, and if another female in the pack has a litter, the alpha female will steal the cubs and nurse them, even if the litter size reaches 20 or more. Fewer than 5,000 of these beautiful animals, sometimes called Painted Wolves because of their black-and-yellow spotted coats, remain in the wild, and they are in steep decline (Nowak 1991). In Zimbabwe, where there are only about 300 to 500 animals, they are still persecuted by farmers. Even in national parks, they often lose prey when chased off by Spotted Hyenas or Lions. The ecology of the Gray Wolf has been studied since the 1940s, revealing it to b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prejudicial folklore of Europe. Adolph Murie, one of America's greatest biologists, conducted studies of wolves in Mount McKinley (now known as Denali) National Park, where they were neither persecuted nor hunted. In his study, The Wolves of Mount McKinley (Murie 1944), he revealed: "It appears that wolves prey mainly on the weak classes of sheep, that is, the old, the diseased, and the young in their first year. Such predation would seem to benefit the specie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indicates a normal prey-predator adjustment in Mount McKinley National Park." By examining the carcasses of Caribou and other mammals killed by wolves in the park, Dr. Murie found that most were in poor physical condition. Wolf packs test their prey by isolating and then chasing individual animals to detect weaknesses, and the majority of their chases do not result in a kill. In spite of more than 50 years of biological studies of wolves that have shown them to be a positive rather than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ir prey, there are still many who disagree. Predator-control programs have been authorized in Alaska, Canada and parts of Eurasia in misguided attempts to protect deer, Elk, Moose, American Bison and Caribou. A trophy hunting organization, Safari Club International, paid the British Columbia government to kill wolves in that province (Williams 1991). The real motivation for these eradication programs is often to promote artificial increases in populations of ungulates, such as Moose, Caribou and deer, for sport hunting. Over the ages, prey species of wolves have evolved to survive their attacks by becoming faster and stronger. The largest and healthiest deer on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have been found in areas where wolves are resident predators. The number of wolves in a pack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the prey: packs of up to 15 are needed to bring down bison, while packs of seven or fewer hunt deer (Nowak 1999). Wolves hunting large prey run in shifts, with tired members of the pack replaced by rested wolves. They will sometimes need to run for many miles after Caribou, Moose, American Bison or deer before they succeed in singling out one they are able to bring down; an average of only one in 10 chases is successful. Native Americans have always been aware of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lf and its prey. The Keewatin Inuits have an ancient saying: "The caribou feeds the wolf, but it is the wolf who keeps the caribou strong" (Busch 1995). The healthiest members of each prey species are able to fend off wolf packs, and only in unusual circumstances can wolves kill them.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prey species, wolves sense weakness in their prey, evidenced by body stance, uncoordinated movements, the smell of wounds or, most often, by their lack of endurance when being chased (McIntyre 1995). When wolves are hunted out of an area with deer and other ungulates, the latter animals often increase in numbers to such great levels that they strip their habitat of vegetation. The overpopulation of White-tailed Deer in many parts of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especially in suburban locations, has resulted from a lack of natural predators. Their absence has created a major imbalance in eastern forest ecosystems, where they have become so numerous that they consume young trees and new growth on mature trees.

Monday, June 10, 2013

憐憫的心

憐憫的心 唐崇榮牧師 主日學之父,銳克斯(Robert Raikes,1735-1811)原本沒有計劃辦學,也從來沒有計劃做主日學之父。 有一回,他要到格洛斯特 (Gloucester),在他自己的城市請幾位印刷工人,帶他們到倫敦去幫助他的日報運作。 結果一進城的時候,那些沒有讀書的野孩子,用泥沙、臭蛋丟來丟去的時候,弄到他滿身都骯髒了。 他本來可以把他們抓來,放到警察局那裡去。但是這個時候神的靈感動他: 「誰教導英國的下一代?誰負起教養我們下一代的責任?」當這些八、九歲的孩子,除了在工廠被剝削做童工之外, 他們其他的時間就這樣浪費時間,這樣消磨日子,英國還有前途嗎? 結果他就不注重他日報的事業,決定用愛心把這些孩子帶到他身邊來, 自己教他們四件事情:怎麼讀,怎麼寫,怎樣有禮貌,怎麼明白聖經。 他做教導下一代的工作,然後慢慢影響許多的教會,但教會說:「我們沒有時間,我們探訪大人的時間都不夠了。 我們自己的會友,我們都沒有辦法去訪問了,哪裡有辦法關心街上這麼多的孩子。」 所以他用他的報紙呼籲全英國的基督徒注意下一代,注意這些野孩子在街頭的道德生活。這樣,他就發起主日學。 主日的時候大家不上班,那麼,把孩子召集來,講故事給他聽。 每一個教會都有一些青年人,禮拜天的時候召集把孩子,教導他們聖經。 就這樣呼籲,這樣感動。結果很多人受感動,開始辦主日學。 當銳克斯死的那一天,人家計算出一件事情來。 他是與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 懷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 1714-1770)、 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 1707-1788)同時代的人,而上帝用他無形中助長了不列顛、英倫三島的大復興運動, 用小孩子也聽見上帝的道,來配合大人所領受的復興。 當他死的時候,他們計算出來銳克斯離開世界的那一天,全英國有40萬個孩子,每個禮拜天上主日學。 為什麼?因為他那一天不生氣,不打那些孩子,他動了憐憫的心。 「憐憫」是什麼?憐憫是付代價的。 是撥開你的時間,放棄你原有的計劃, 你要做一些業餘的,多餘的,比較麻煩的,與你無關的, 沒有營利的,沒有得到好處的, 但是別人從你得到你的愛,你的體恤,你的關懷,你的犧牲的果效,那叫做「憐恤」。 所以真正的憐憫,真正的愛心,不是在口頭上,言語上,舌頭上的應許, 而是在你的誠實,動機,行為,付諸實踐的行動上面。 我們有沒有憐憫人的心?我們是不是在誠誠實實的動機上,加上實實在在的行為上,有憐憫的表達, 使別人與我們一同享受這福音的好處?不單是享受福音的信息,更是在享受福音以後,與人分享我們的生命。 你憐憫人嗎?如果你真的憐憫人,你為別人做了什麼?如果你真的憐憫人,你對自己放棄了什麼? 請基督徒注意,基督徒最大的權柄,就是「不使用自己權柄」的權柄。 基督徒最大的權柄就是「放棄權柄」的權柄。 我的老師魏文英(Miss Mabel Williamson, 1882-1964),她家3姐妹從年輕立約一同到中國做宣教士,年老的時候一同退休住在鄉下。 上帝聽她們的禱告,她們做宣教士過了50年以後,她們三姐妹都還沒有死,回到加拿大一個小鄉村,很窮的租一個汽車屋子在裡面。 我去看她們,我很受感動,她寫一本書叫做《Have We No Rights?》(難道我們沒有權柄嗎)? 那本書是只有薄薄的,後來被內地會總部選為必讀之書,所有要成為內地會宣教士的, 其中一本要讀的書就是《 Have We No Rights? 》(難道我們沒有權柄嗎)? 保羅說,「難道我沒有權柄靠福音養生嗎?聖經豈不是說,牛在場上做工的時候,不可攏住它的嘴嗎? 你們靠你的技術養生,我傳福音,為什麼不可以靠傳福音養生呢?(林前9 :12-15)。 但保羅說,「對外邦人,我不用這個權柄,免得我失去了使徒的尊貴。 保羅說,「難道我不可以像磯法一樣帶著妻子往來佈道嗎?我不用這個權柄, 因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叫別人與我一同得到福音的好處。」 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這個緣故放下,放下權柄。 唐崇榮牧師

何曉東弟兄(1926-2011)

何曉東弟兄生於1926年4月22日,於美西時間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下午在洛杉磯安息主懷。 他出版超過130本著作,堪稱當代華人基督徒著書最多的作家。 宇宙光總幹事林治平教授見證說,宇宙光的第一部新車就是由何曉東弟兄捐贈,何弟兄對文字侍奉機構的付出實在是盡心盡力。 國際讀經會總幹事廖明發長老則表示,何弟兄曾主動邀他錄音,結果在一天內完成錄音訪談,何弟兄為廖明發長老所寫的傳記 《從吃香灰到獻香祭》發行超過三萬本。透過這本書,帶領無數人認識福音而信主。 何曉東弟兄出生在一個當時顯赫的家庭中,他的父親何是張作霖的秘書。 早年何曉東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就讀,他很佩服魯迅、巴金等作家。信主之後,何曉東弟兄隨著家人去到台灣。 定居台灣以後,熱愛文學的他開始被神造就,投身於福音文字事工。至今,他已有著作一百多本書,盛銷各地華人福音書房。 他為兩位好朋友吳勇長老和呂代豪牧師分別所寫的傳記《不滅的燈火》及《收刀入鞘》,更在世界各地華人教界及普羅大眾當中廣受歡迎。 何曉東弟兄從1981年開始,每隔一年便去中國大陸作為期三個月的短宣工作,領人歸主,造就信徒,從不間斷。

Monday, June 3, 2013

美國健保

2013年: 提高」高收入者」所得稅來支付聯邦醫療保險,將目前對收入20萬美元以上的個人和收入25萬美元以上的夫婦所徵收的1.45%薪資稅,提高至2.35%。對這個收入群的國民,一些投資收入課徵3.8%的所得稅。 醫療設備的銷售需課徵2.9%的消費稅,但以零售價購買的社會大眾不需加稅。 2014年: (1)設立州保險交易所,讓小型企業和個人選購保險。 (2)大多數人必須投保,否則公司或個人面臨罰款。 2015年: 醫師薪酬制度,目標在獎勵醫療重質不重量。 2018年: 針對僱主提供的高額健保計畫徵收消費稅。徵稅門檻為1萬200美元以上的個人保險,以及2萬7500美元以上的家庭保險。涵蓋退休人士與高風險職業人員的門檻會更高。 2019年: 達成95%美國公民納入保險的目標

Saturday, May 25, 2013

属灵生命特征

人的生命体征有四个: 体温,脉搏,呼吸,心跳。 与主同活的属灵生命特征也有四个: 渴慕真理,爱心助人,乐意奉献,喜传福音。 愿主的灵复兴我们,活出基督的生命来!

迦勒與俄陀聶是叔侄

俄陀聶的父親基納斯是迦勒的兄弟,迦勒與俄陀聶是叔侄。 而迦勒是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書14:6)。注意他們的宗族,他們是基尼洗人,他們不是希伯來人! 基尼希人原是住在埃及河(西奈半島東北的伊勒亞希河)與伯拉大河(幼發拉底)之間的諸多民族之一。 當年亞伯拉罕從哈蘭南下,跨過幼發拉底河來到迦南,被稱為「希伯來人」,跨河而來的人之意。 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被神改名叫以色列,雅各的十二個兒子就成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基尼洗族是以東人,原與神的選民搭不上邊,基尼洗族的俄陀聶竟然成了神的選民以色列百萬之眾的統帥,怎麼可能? 迦勒與俄陀聶不是靠血統,而是靠"信心"成為猶大支派的成員。 耶和華神特別誇獎迦勒「專心跟從我(民32:12)」。 他們雖然不在以色列的支派中出生,但他們選擇了歸向以色列人的神,選擇了走信心的道路。出身不能選擇,道路可以選擇。 經文特別把迦勒和俄陀聶放在一起,表明神看重人的信心。 俄陀聶是惟一的從猶大支派出來的士師,他名字的意思是「神的獅子」。 拯救是從信心而來。從俄陀聶身上,我們不僅看了因信稱義的救恩,而且看到了那位要來的、同樣出自猶大支派的彌賽亞,耶穌基督的形象。

Monday, April 22, 2013

六十二歲高齡生下一對龍鳳胎

六十三歲台北自來水事業處客服中心員工趙祥珍,與六十四歲老公一直都沒打算生孩子,直至前年在親友勸說下,夫妻才決定「試試看」,沒想到如願懷孕,去年底以六十二歲高齡生下一對龍鳳胎,老來得子的她笑盈盈地說:「他們是老天爺賜給我最珍貴的禮物。」後悔太晚生孩子,鼓勵女性早點生育。 客服人員 趙祥珍被激再生一個 「當醫生告訴我懷孕的當下,我簡直不敢置信。」趙祥珍表示,老公不喜歡孩子,常說「養孩子幹嘛?多此一舉!」因此兩人結褵多年始終膝下無子,前年夫妻去了一趟中國旅遊,親友覺得兩人體格、體力狀態維持佳,鼓勵、勸說他們生孩子。回台後,夫妻倆沒有刻意強求,一切順其自然,沒想到不但順利懷孕,還懷了龍鳳胎。 趙祥珍說,可能因為年輕時天天陪媽媽爬山,所以懷孕時完全沒有任何不舒服症狀,生產手術後第二天就下床做毛巾操,第五天出院回家,甚至還上菜市場買菜,生活一切如常,醫生還鼓勵她明年再生一個,增產報國。 六旬當媽 八旬老父母教導育兒 一手抱起龍鳳胎陳鳳(女)、陳龍(男),趙祥珍直言不可思議,寶寶出生時一個兩千六百克、一個近一千八百克,如今三個月大,體重也來到七公斤與六公斤。寶寶不愛哭鬧,頂多餓了會咿咿呀呀叫兩聲要奶喝,其他時間都在睡覺,而且不怕生,一出生就成為家族成員爭相寵愛的寶貝,趙祥珍笑說:「原來小孩這麼好帶。」 自嘲是不用大腦的新手媽媽,趙祥珍至今仍未看過任何育嬰雜誌與書籍,認為小孩隨便養隨便大,反倒是八十多歲的老爸爸、媽媽看不過去,常叮嚀她該怎麼帶小孩。 趙祥珍說,「有了孩子之後,生活變得更踏實」,做生意的老公也開始不愛往外跑,每天在家陪小孩,笑稱兩個寶貝現在三天吃掉一罐奶粉,快把老媽吃垮了!她已幫小孩每月各存五千元做為教育基金,投保醫療保險,為孩子的將來做好打算,一雙寶貝的誕生帶給她人生新希望,「那種感覺真好」!

Friday, April 5, 2013

植堂型教会

植堂型教会的植堂、发展动力主有两个,是外在的: 一个是“政策压力”,因为政府职能部门的打压,限制聚会人数,不得不植堂; 一个是“空间限制”,即因为教会增长过快,普通民居的面积、格局,限制了聚会规模,不得不植堂。 神使用环境和外在的艰难祝福教会。如罗马书11章33-36节所说: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 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 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纽约救赎主教会城市植堂的训练。 国际性大都市,所有人都忙忙碌碌,交通压力很大,人情关系淡薄,物质主义、世俗主义的风气很重。 救赎主教会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仍然不断植堂、发展,并带动了全球性城市植堂事工, 他们的事工在美国是相当瞩目、可圈可点的。 我们在学习他们的植堂培训中心。 这个中心的工作,就是帮助其它各个地方的教会植堂。 他们采用的是团队事奉的模式,而不是凭借少数1,2人的领袖才能。 以前理解宣教,是几个宣教士去到远方开荒,但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 1)宣教是一个整体事工,是全教会、全方位的事工,开荒、宣教要以植堂为最终目标; 2)宣教也是本地事工,在本城中的跨文化事工。美国是一个多语言、多种族的国家,教会很积极地鼓励、帮助不同族群和国家的教会。 在北京来讲,我们的族群相对单一一些。 但是在我们当中有弱势的群体,我们要看到和我们不一样的人的需要。 所以说,宣教就是植堂,植堂就是宣教。 基督徒应该以感恩的心,喜乐、有盼望地活着,委身于福音,传扬这福音,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神(罗12:1-2)。 福音式讲道的信息,每一次都聚焦到耶稣身上,定睛在那十字架上。 1)教会要成立植堂中心,系统地为植堂事工做预备、训练、策划和差派; 2)教会同工需要接受植堂训练,作为同工训练的重要环节; 3)同一城市的教会应彼此配搭进行植堂事工,正如在宣教禾场上的彼此配搭事工; 4)有根基和规模的教会应有国度眼光,在自身建设的同时,有意识地扶持小教会成长。 未来而言,中国教会很快就会遭遇到全面的“神学轰炸”: 包括成功神学、新纪元、后现代的大肆挑战,如何把握神学基础和教义根基,对于教会的健康发展最为重要。 教会建造方面,最关键的是要有意识地开始“宣讲福音”的植堂事工:

祝福

祝福乃是神藉著人生命成熟而有的滿溢。 沒有人的管道,神無法將祂自己流到別人裏面。 基督若從來沒有成為肉體,神就無法湧流給人,因為沒有管道。 神的湧流需要人作管道。 神惟一可用來作管道的,乃是被神飽和並浸透的人。 因這緣故,雅各直到成熟,纔給人祝福。 雅各沒有祝福拉班或以掃。甚至他與拉班在一起20年之後,見到他的哥哥以掃,也沒有祝福他。 直到他下了埃及,纔祝福當時在地上最高的統治者法老。(創四七7,10。) 那時雅各是被神充滿了的。 藉著雅各祝福法老,神的祝福就向法老湧流。 第一個祝福的事例 聖經中第一個祝福的事例,乃是麥基洗德祝福亞伯拉罕。(創14:18~20。)麥基洗德是基督的豫表。 所以,麥基洗德到亞伯拉罕那裏,就是基督到了他那裏。 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來到亞伯拉罕那裏,正如主也帶著餅和酒來到我們這裏。 不僅如此,麥基洗德是以永遠祭司的身分來到,而基督是照著麥基洗德永遠的等次成為祭司。(來五6。) 祭司是將人帶給神。 你若要祝福別人,你必須是神的祭司。 在舊約裏,神吩咐祭司祝福祂的百姓。 祝福乃是神的滿溢,這種滿溢是藉著祭司帶給百姓的。 第一次的祝福是藉著祭司賜下的。我們都需要作祭司,將人帶給神。 我們若要祝福別人,我們自己必須親近神。 我們必須是將別人帶給神的祭司。 人需要神的祝福,因為人遠離了神。 祭司消除了神與人之間的距離;他將那些遠離的人帶到神面前。 在大祭司的兩肩上有兩塊紅瑪瑙,刻著以色列12支派的名字; 在他的胸牌上有12塊寶石,也刻著12支派的名字。(出二八9~12,15~21。) 每當大祭司進入至聖所,他就帶著胸牌和肩帶。 這指明他將以色列人帶到神面前。 我們都曉得祭司是事奉神的,但我們也許從來沒有看見,祭司也消除人與神之間的距離。 在祭司祝福你以前,你與神之間也許有一段距離。 但在他祝福你以後,這段距離被除去了,你就被帶到神面前,有分於對神的享受。 當麥基洗德祝福亞伯拉罕時,那祝福就將他帶到神面前。 麥基洗德甚至說,『願…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創14:19。) 創14章,會看見麥基洗德沒有用神以外的東西祝福亞伯拉罕。 他不是說,『願你蒙福得好房子;』 也不是說,『願你蒙福得兩個兒子。』 他乃是說,『願至高的神賜福與你。』 這樣,麥基洗德就帶亞伯拉罕更接近神。 祭司的祝福 在數6:23-27,我們看見祝福的表樣。 在這裏神吩咐祭司祝福百姓,對他們說, 『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祂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 這裏的祝福不是一重或雙重,乃是三重。 祝福是三重的,因為這是將神分賜到人裏面。 這包含了三一:父、子、靈。三一不是道理的事,乃是神將祂自己分賜到祂的百姓裏面。 民數記六章的祝福, 第一面與父神的祝福並保守的能力有關; 第二面與子神光照的臉並祂的恩典有關。民數記6:25的『賜恩』這辭,在希伯來文裏含示對低微的人一種仁慈的降卑。 這指明三一的第二者藉著成為人,對我們這些低微的人仁慈的降卑。當祂成為人的時候,的確是從天降卑。這就是恩典。 我喜歡『使祂的臉光照你』這句話。你豈沒有經歷這事麼? 林後4:6說,神的榮耀照在耶穌基督的面上。耶穌是真光,這光就是神自己。(約八12,約壹一5。)神自己作光,在耶穌基督的面上光照我們。 因此,三重祝福的第二面與子神有關,祂仁慈的降卑來眷臨我們,使我們得著恩典。 約1:14,『話成了肉體,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豐豐滿滿的有恩典,有實際。』因為主對我們仁慈的降卑,如今我們就有了這祝福。 祝福的第三面與靈神的臉面並祂的平安有關。 主向我們仰臉,並賜平安,的確是三一的第三者-那靈-恩典的工作。 今天那靈經常使神向我們仰臉,並賜我們平安。 祂不僅在我們的環境裏賜平安,也在我們的全人裏,我們的心裏,我們的靈裏,甚至我們的心思裏賜平安。 我們在那靈裏,藉著那靈,並同著那靈,就有平安。 別人也許在心、心思、靈和環境裏,感到困擾,但我們不該受困擾。 無論我們在那裏,都有平安,因為神的靈與我們同在,並且祂向我們仰臉。 我們可以簡單的說,祝福就是將人帶到神面前,帶到神的享受裏。 民數記六章的三重祝福,乃是在舊約裏藉著祭司祝福的表樣。 這表樣啟示正確的祝福,乃是將人帶到神面前,帶到祂的面光中,並帶到祂臉的光照中,使他們有分於祂的恩典,並得著平安。 這確實是正確的祝福。何等佳美!何等奇妙! ------------------------------------------------ 使徒的祝福 在林後13:14,使徒保羅也給人祝福的表樣。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神的愛,聖靈的交通,與你們眾人同在。』 我們看見,祭司將人帶給神。使徒將神帶給人; 他帶著神臨到人。在林後13:14,我們看見三一神恩典的眷臨。 在使徒保羅的祝福裏,三一神臨到人,作他們的享受。這享受就是神的愛,作了基督的恩典,憑著聖靈的交通。 愛、恩典和交通,不是三樣分開的東西,乃是一樣東西的三個方面或三個階段。 牠們是神的三個階段,作我們的享受。 愛是裏面的,恩典是愛得了彰顯,交通是恩典傳輸到我們裏面。 愛是在神自已裏面。這愛得了彰顯,就是恩典, 而恩典是在交通裏得以傳輸。 我可能愛一位弟兄,這愛是在我的裏面。這愛如何纔能彰顯出來?我可以送他一本聖經,把這愛彰顯出來。 聖經代表恩典,作我裏面對這位弟兄愛的彰顯。我要將這恩典傳遞給他,就必須真的將聖經交給他。這就是交通。 在舊約,關於祝福的基本思想是將人帶到神面前。 在新約,與神同來的使徒,不僅將人帶到神面前;也將神帶到人裏面。 舊約藉著祭司祝福的表樣,與新約藉著使徒祝福的表樣,有很大的不同。 新約的祝福高得多,也深得多。 一方面,祝福別人就是將人帶到神面前; 另一方面,祝福乃是將神作為愛、恩典和交通帶到人裏面。 所有的基督徒對祝福這辭都很熟悉。 有一首詩歌甚至說,『數主祝福!要一一的數!』毫無疑問,這首詩歌對祝福所表達的觀念是, 祝福就是得著好妻子,得著兒女、教育、升遷、房屋和轎車。照著這首詩歌,這些就是我們該一一數算的祝福。 35年多以前,我在一年的最後幾小時唱這首詩歌。 我把一些人召聚在一起,說,『讓我們一一數算已過這一年的祝福。』但照著神純正的話,祝福與這大不相同。 照著舊約藉著祭司祝福的表樣,與新約藉著使徒祝福的表樣, 正確的祝福乃是將人帶到神面前,並將神當作恩典、愛和交通帶到人裏面,使他們享受三一神-父、子、靈。 因此,祝福乃是一件享受三一神的事。 現在我們來看與祝福有關的一些實行的點。 主的祝福除去人天然的操縱。(創四八13~20。) 約瑟的妻子亞西納 長子起名叫瑪拿西,意思是使之忘了。因為約瑟說,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 次子起名叫法蓮,意思是使之昌盛。因為約瑟說,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 當約瑟把他的長子瑪拿西和次子以法蓮帶到雅各面前,他操縱那個局面,使長子瑪拿西在雅各右手前。 約瑟把長子放在祖父的右手前,來領受上等的祝福, 把次子放在祖父的左手前,來領受次等的祝福。 約瑟的操縱是照著天然的觀念。照著天然的觀念,約瑟是正確的。然而,雅各將雙手交錯。 雖然他的眼睛昏花,但他靈裏非常清楚。 創世記48:17,『約瑟見他父親把右手按在以法蓮的頭上,就不喜悅,便提起他父親的手,要從以法蓮頭上挪到瑪拿西的頭上。』 約瑟說,『我父不是這樣,這本是長子,求你把右手按在他的頭上。』(創四八18。) 雅各不從,說,『我知道,我兒我知道。』(創四八19。) 這樣,主的祝福除去了人的操縱。 因為父母有自己天然的喜好,天然的揀選,和天然的觀念,他們總是操縱環境。 但這種操縱必須除去。我作過許多操縱的事,甚至在傳福音的事上也如此。 當我看看聽眾,內中有一些很有才能,很有前途的,我就對自己說,『這些是好材料。』 然而,他們多半根本不信,或者馬馬虎虎的相信。 但其他我認為無用的,卻信得很好,成了有用的。 我們在教會的事奉裏看到另一種操縱。 我們認為有些人很可靠、屬靈、優秀。 但許多時候我們很失望,因為他們沒有達到我們的盼望。 我們的操縱並不符合神的祝福。操縱是我們的揀選,我們的選擇。 30+年前我說,『這些人非常不錯。他們在長大,他們要被建造,他們要成為一。』 然而,最終上好的不是來自我所揀選的那班人,乃是來自另一個方向。這是將手交錯的例子。 主從來不照著我們的操縱按手。 所以,在我們的家庭裏,在福音的傳揚裏,在教會的事奉裏,我們必須學習放開我們的手。 我們只該把兩個兒子帶到神面前,把他們信託給祂主宰的手。 我們都是約瑟。 我們喜歡把我們的長子瑪拿西帶到主的右手前,把我們的次子以法蓮帶到祂的左手前。 但一次又一次,主將祂的手交錯。 你若看教會生活,並研讀教會歷史,你會看見神的祝福總是主宰的,絕不依從人的操縱。 例如,彼得在耶路撒冷是領頭的。你相信他會禱告,叫大數的掃羅成為使徒麼?絕對沒有! 反之,彼得也許會禱告:『主,掃羅太活躍了。我求你捆綁他。』 但主的手越過12使徒,按在掃羅身上。 行傳在一章以後,除了彼得、雅各、約翰以外,其他的使徒都沒有題起。 但掃羅在往大馬色的路上時,主特意伸出手來,祝福就臨到了他。 我們作父母的,對兒女不該有我們自己的喜好。我們不曉得神要揀選那一個。 我們不能豫知那一個孩子要得救。這完全不在我們的操縱,乃在主的祝福。 在教會生活中,我不信靠自己的揀選。 在揀選長老、執事、和教會事奉裏的領頭人時,我常常縮回我的手,因為我不信靠我的鑑別。 多數的時候,我們的揀選導致操縱,而神交錯的手卻來祝福我們所沒有揀選的。 那些作父母的,以及在教會事奉裏領頭的人,對於他們的揀選必須謹慎。 不要照著你們的好惡行使任何一種操縱,因為神的祝福總是除去我們的操縱。 關於雅各祝福以法蓮,有些事該非常鼓勵我們眾人。 也許有時候你認為自己沒有盼望,沒有用處。 在已過幾個月裏,我聽見許多人感到失望,對自己有這種感覺。有些人甚至覺得生活沒有意義。 有些人也許說,『我已經相信主耶穌,我已經進入教會生活。 我知道我必須在教會中盡功用,但我沒有被揀選作甚麼事。顯然我沒有盼望。 我若不能在教會中盡功用,那麼生活就沒有意義。』要受鼓勵;你還沒有了了。 在許多教會,尤其是大教會,有一種氣氛,使人覺得教會不需要他們。 雖然在大教會中,只有幾個人能作長老,但每個人仍是重要的。 不要用任何作法操縱你的環境,因為主祝福的手會交錯過來臨到你。 雖然我們從來不知道屬靈的祝福要往那裏去,但我們確實知道主祝福的手總是除去人天然的操縱。 你也許說,『這是長子,』祂卻說,『我知道。』主將手交錯,在你眼中也許認為不對,在祂眼中卻全然美麗。 祝福不在於你的操縱,乃在於神的願望和揀選。凡我們所作的任何揀選,都可能是照著我們的愛好所作的操縱。 不要操縱,也不要失望。要相信主的手會交錯過來臨到你。 人天然的觀念攔阻主祝福的手 我們已經看見,約瑟想要攔阻他父親祝福的手。這指明人天然的觀念攔阻主祝福的手。 在教會生活中,主會興起許多我們不喜歡的人,其中有些會成為最好的長老。 當然,我有人的感覺、觀念和喜好。但我天然的觀念已經被除去了。 我們簡直不知道大數的掃羅會從那個方向來。你以為最好的,也許會成為最差的。 但一個反對者要成為今日的使徒保羅。你不喜歡他,主卻喜歡他。 許多不合你觀念的人要興起來。要忘掉你的揀選,你的揀選永遠無效。若是有效,就不需要豫定了。 新約沒有一處記載使徒兒女的名字,原因就在這裏。 新約只記載屬靈兒子的名字。 保羅稱提摩太為『憑信作我真孩子的,』(提前一2,) 稱提多為『照著共同的信仰,作我真孩子的,』(多一4,) 彼得說到『我兒子馬可。』(彼前五13。) 新約不題使徒兒女的名字,因為他們不是都蒙了豫定。 照樣,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們的孩子不是都蒙了豫定。 然而,不要讓豫定的事使你忽略了傳福音。那樣作是走極端。 不要操縱任何事。只要把孩子帶到神面前,讓祂揀選。 不要讓你天然的觀念攔阻主祝福的手。 雅各篡奪的手成了祝福的手 雅各篡奪的手最終成了祝福的手。(創二五26,四七7,10,四八14~16。) 在創世記25章我們看見,雅各甚至在母腹中就開始篡奪。他在篡奪的事上真有技巧! 但在47,48章我們看見,這兩隻篡奪的手成了祝福的手,將人帶到神面前,並將神供應到人裏面,使他們享受祂。 你相信雅各篡奪的手能成為一個成熟之人祝福的手麼? 在這裏我們看見生命的長大並成熟。 一個篡奪者,抓腳跟者,成了當時地上最偉大的人。 他能祝福法老,因為他比法老大。他藉著生命的路成了這樣的人。 我們需要生命的長大和生命的成熟,這樣我們就能被基督充滿,成為能祝福別人的人。

教會的三個妻子

教會的三個妻子; 亞當的妻子夏娃,描繪教會出於基督。 以撒的妻子利百加,描繪教會是蒙召並蒙揀選的。 約瑟的妻子亞西納,描繪基督在被以色列人棄絕的期間,從外邦世界娶來的教會。 ----------- 長子名叫瑪拿西,意思是使之忘了。因為約瑟說,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 次子名叫以法蓮,意思是使之昌盛。因為約瑟說,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

祭司制度

民數記 四:1-49 4:1 耶和華對摩西、亞倫說, 4:2 你要從利未子孫中,計算哥轄子孫的總數;按他們的家族、宗族, 4:3 從三十歲直到五十歲,凡進來事奉,在會幕裏作工的,全都計算。 主耶穌也是到三十歲纔達到事奉神的足齡。(路三23。) 旧约之祭司制度有五大特色,每点都不及基督与他所能成就的,这些特点分别是(注95):   1)旧约祭司制度是民族性及国家性的──(Racial & National) 只有犹太人才能作祭司,祭司之资格非世界性,而是只限于犹太民族,外邦人虽有信神的亦不能当此职任。   2)旧约祭司制度是支派性的──(Tribal & Levitical) 只有利未支派才有资格作祭司,可是并非位凡利未人便能当任,只是亚伦家族才能作,其余的利未人则可作献祭或崇拜时的助手(如献唱的,预备的祭物)。   3)旧约祭司制度是服侍性的──(Spiritual & Non-royal) 利未人只有服侍会幕的权利与荣耀(民8:14-16),故其职权是「属灵的」;他们除献祭之权外,其它之权责不能超过王,他们永不能登上王位为王。   4)旧约祭司制度是暂时性的──(Non-permanent & Noneffi-cacious) 利未人为祭司或办理会幕之事有年龄订限,不是久远,此外他们所献之祭物不能产生永久之功效,他们一次献上还要不断献上,每日每年如是,是以此制度与其服侍在将来(弥赛亚时代)必束结。   5)旧约祭司制度是遗传性的──(Aaronical & Hereditary) 这制度世代相沿,职责落在利未支派中的亚伦家庭内,非人本身有什么长处,只要他是亚伦后裔便可,故族谱证件是必须的(参尼7:63-65;拉2:62,63)。 犹太人对此名旧约人物有六方面的传闻: (1)有说他与闪为同一个人;撒都该拉比认为他是闪的别名; (2) ben Gizna拉比则认为他是末世国度四大建国元勋之一(另三名分别为大卫之子弥赛亚,约瑟之子弥赛亚,以利亚); (3)犹太史家约瑟夫说他是迦南地的首领(君王),因他的敬虔被神立为耶路撒冷的祭司; (4)犹太哲学家裴罗称他是「永恒之道」的化身,是以他成为地上首位祭司; (5)昆兰社团之敬虔人士视他为末世复临的胜利勇士兼罪孽的救赎主; (6)另有昆兰文献记录他是位赏善罚恶的审判官。    亚伦                 麦基洗德       1.利未人的(Levitical, tribal)    君王的(royal)    2.应验在地              应验在天    3.代求性(intercession)        祝福性(benediction)    4.父传子的              非世袭的    5.停止了               连续性    6.单职任               双职任    7.国家性(national)          世界性(universal)

Saturday, March 30, 2013

1821年3月字的麵包

麵包也能成為傳家之寶,而且一傳就是5代!英國蒂曼家最老的十字小圓麵包在1821年耶穌受難日烘烤出爐, 流傳至今,上頭不僅沒長黴、聞得到香味,還能瞧見十字形狀。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高齡94歲的蒂曼(Nancy Titman)將這個流傳192年之久的十字麵包放在小盒子裡, 儘管老早就過了食用期限,但上頭可是找不到長黴跡象。 這個仍保有香味的水果小圓麵包,是由蒂曼高祖父的父親史肯納(William Skinner)製作,他當時在倫敦開烘焙坊。 小圓麵包出爐那年拿破崙正好辭世,英國喬治四世(George IV)登上王位,詩人濟慈(John Keats)也與世長辭。 蒂曼說:「這個有如珍寶的十字麵包在我們的家族一代傳一代,我們總會在耶穌受難日這天把它拿出來。」 她說:「麵包現在硬如化石,葡萄乾也已掉光光,但仍保有十字麵包的香味和形狀,上頭還能看見十字形狀。」 蒂曼從母親手上拿到這個麵包,現在她打算將這個底部留有1821年3月字樣的麵包傳給女兒和10歲小孫女。 來自林肯郡(Lincolnshire)的蒂曼提到:「母親曾說,我們的祖先在烘焙坊工作,他們相信耶穌受難日當天烤出來的小圓麵包不會長黴。 這點可真一點也沒錯。」 蒂曼說:「我想這個麵包自從在極為特別的耶穌受難日這天出爐後,就以原有樣子保存至今。它被放在盒子裡已將近200年。」 全文網址: 圓麵包出爐兩百年 英人傳5代 | 國際萬象 | 全球觀察 |

Saturday, March 23, 2013

張成秀

臺北玩具店-「孔雀行」那女兒的故事。 從北一女到台大外文系:史丹福MBA畢業...是Google台灣、香港區的業務總經理,張成秀,

Thursday, March 21, 2013

馬偕(1844-1901)

馬偕臨終前,曾以下面的詩詞,表達他對美麗島的無限摯愛: 我衷心所愛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我的生趣在於此; 我衷心難分難捨的台灣啊! 我把有生之年全獻給妳, 我望穿雲霧,看見群山, 我從雲中的隙口俯視大地, 遠眺波濤大海,遠眺彼方, 我好喜歡在此遠眺。 誠願在我奉獻生涯終了時, 在那大浪拍岸的聲響中, 在那竹林搖曳的蔭影下,找到我的歸宿…… ----------------------------- 馬偕精神「寧願燒盡,不願銹壞」 ----------------------------- 光緒四年(1878),馬偕與五股坑女子張聰明結婚,育有一子二女。 光緒五年(1879)馬偕在美國底特律馬偕船長遺孀捐助三千美金的協助下,創辦「滬尾偕醫館」,為北臺新式醫學發展的濫觴; 中法戰爭時,偕醫館曾因協助救治傷兵有功而獲劉銘傳褒揚。 光緒八年(1882),馬偕獲家鄉牛津郡人士贈金,在臺創立「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做為本地傳教師的培育學校;兩年後,又創辦「淡水女學堂」,此兩者皆為北臺新式教育的開端。 光緒九年(1883)以後,馬偕致力於臺灣東部的傳教工作,不時越過三貂嶺到噶瑪蘭(今宜蘭)、花蓮地區傳播福音,人皆以「鬍鬚番」稱之。在長達三十年的四處奔波,聲嘶力竭講道授課之下,馬偕不幸罹患喉疾。 直到明治三十四年(1901)6月2日星期日下午四時,馬偕因喉癌去世於淡水,享年五十八歲。 淡水馬偕墓位於淡江中學的角落,此處是馬偕博士家族墓園 ----------------------------- 曾在紐約、多倫多學習醫術的馬偕,一開始自行設計拔牙工具,再請人為他打造,後來更由紐約引進先進的拔牙器具。 「我們旅行各處時,通常去站在一個曠場中,或在廟的石級上, 先唱一兩首讚美歌,其次是拔牙,然後講道。拔牙時病人通常站著,牙齒拔下之後,放在他的手上, 若藏起牙齒,會使中國人懷疑我們,我往往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中拔了一百顆牙齒。」 馬偕一生究竟拔了多少顆牙?根據他自己的紀錄: 「從一八七三年起,我親自拔了兩萬一千顆以上的牙齒,學生和牧師們拔了大約這個數目的一半。」 ---------------------- 早在一八六五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士馬雅各醫師便在台灣南部登陸宣教, 因此馬偕轉往台灣北部開創新局。 -------------------------

活出職場使命 從A到A+

活出職場使命 從A到A+ 工作即是敬拜,而工作的場所即為敬拜的聖所。在工作中,我們要充滿喜樂熱情,樂於分享的服事人生。 在工作中建立祭壇,以修理、耕種、工作、事奉及敬拜為責任,逐步的以自己作為見證,帶領更多人信靠主,靠主得勝。 我們有「數算日子的智慧」,即選擇過每一天的態度。 人在職場上最大的軟弱即是「自以為義」,以及忽略自身有神的樣式及形象。 許多在職場上難過的時刻,即是神使用此機會使心態與機制能重新被調整, 因此需「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 我們無論身處在哪種環境中,無論外界價值觀如何轉變,只要堅定內心裡對神、對信仰的價值,便能夠活出好的見證。 神在工作中隱藏著奇妙的奧秘─ 「若工作中有創造性及發展創意的機會,工作者就會認為更有意義。」 神是創造者,祂按著祂的形象樣式造人,因此人亦有其獨特的創造力。 然而此創造力非指工作性質。創造性關乎「天國的眼光,亦是基督的眼光。」 雖在職場上可能每天面對一樣的工作,然而因著以基督的眼光看待工作, 就能活出使命─治理(在職場上發光)及管理(職業本身)。 ------------------------------------------------------

Tuesday, March 19, 2013

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1813-1638BC)

大陸共產黨執政的2x30年

大陸共產黨執政的2個三十年的了解有多少! 第一個三十年,他們都是在鞏固政局,整個大陸都在極左的狀態,很多人現在讀到那段時間 的聖徒的受難殉道史,都會忍不住流淚甚至放聲大哭。但是你要知道,不是只有教會受苦阿!是整個社會都在受苦。社會裡還有許多叫人悲憤的事例。 但是第二個三十年,開始改革開放了,開始有些新奇的東西從中國大陸窄小的門縫進來了。 那時的人,三十年不見外面的世界,甚麼都是新奇的。 首先,一些華僑就從美國回 大陸探親了,接著是1987年台灣也開放可以到大陸探親了。 海外的中國人返鄉時,若能帶著幾件小電器送給親人,小的像手錶、鬧鐘、吹風機, 大的若可以買個 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摩托車,那真是全鄉都要擠爆他的家了。 當然,基督徒或多或少都不會忘記神給人的禮物-福音!所以,總要和家人親屬傳福音。 這時,真是「聖經到用時方恨讀太少」啊!比如說,有些人平常也不太聚會、也沒認真裝備,就只會呼求主名。 你別看這種一招半式走江湖,那他在他家鄉可有用了。 他是根據使徒行傳,約珥書所預言的:「那時,凡呼求主名的,就必得救。」 你想,關閉了三十年,那股悶氣、那股憋在心中的東西,向主一倒空、一傾訴,哇!接觸到主了,被聖靈充滿了。 那種滋味,哪裡是我們台灣長大的人能明白的。 尤其是大陸鄉下,做啥都是一片一片的做、一夥一夥的幹。 那呼求主名也不例外,那絕對不是運動,那是聖靈在裡面的充滿和外面的澆灌。 這的確是當時在台灣或美國的眾地方教會聚會所很蒙恩的點。 但是,大陸有些人看到這個呼求主名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可就存了壞心眼,就把這個當手段,達到他發展教會的目的,帶大家狂呼亂喊,大哭大叫,擾亂不信的鄰居,甚至亂了男女界線。 更有甚者,就把呼求主名改為呼求李常受的名,封李常受為主,甚至去和政府衝突,擾亂社會。 這樣,人家不去報公安才怪! 所以,公安審訊他們時,總是留下他們「跟隨了李常受的帶領」的資料, 李常受就成為他們筆下的「呼喊派頭目」了。 這就是我剛才說的,大陸改革開放初期教會的畸形發展,那些人都是發展異端邪教的。當年兩岸才開始通一點點,我們在海外的眾召會,根本毫不知情。等到返鄉又回到美國、台灣的弟兄姊妹多起來以後,才有人趕緊去和在美國的李弟兄反應。 李弟兄驚訝萬分,立即親自錄了錄音帶,譴責並制止這種想藉用李弟兄在眾召會中的聲望,而達到他們自己野心的目的。 李常受是以使徒行傳十四章的話語陳明真理,指出敬拜人和稱人為主的作法都無異於拜偶像,是得罪且褻瀆神的。 他誠摯勸戒行這些事的人立即停止,並向神悔改。這是1991年的事,到今天那個錄音檔都還在。 「全能神」趙維山是受了大陸程有那些滋事份子搞出了呼喊派的影響。你千萬別把呼喊派和召會混為一談。 召會在全球有超過四千處的「一地一會」的眾召會,呼喊派是大陸上的歷史事件,和我們無關的。 很多人不瞭解,呼喊派並不是召會,召會也不是呼喊派。呼求主名是人類第三代就有的,我們不該不去實行聖經有的。 但我們不會因此而成為呼喊派,大家也不要誤解,不能混為一談。

1054年

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近1000年後,東正教領袖第一次參加天主教教宗的就職彌撒,讓外界對教宗方濟開啟未來多信仰間的溝通,抱持很大的期待。 全文網址: 新教宗就職 分裂的東正教領袖出席

Sunday, March 17, 2013

尼克森

1972年2月17日10点35分,飞往北京。 尼克森见周恩来时,尼克森伸出手来,周恩来却不跟他握手。为什么?为了报复。 1953年,周恩来在日内瓦见到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他伸出手要和杜勒斯握手,但杜勒斯不和他握手,因为 美国不承认中共,所以不跟他握手。也许周恩来心想,现在轮到你找我,我也不跟你握手。 他只跟尼克森点点头,然后说:“请上车。”尼克森见到毛泽东的时候,才握手。 握手的时候,尼 克森夜郎自大,得意忘形,讲了一句违背基督论的话。 他说:“全世界的命运握在我们两个人的手里。” It also should be said—looking at the two great pow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we know China doesn’t threaten the terri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I think you know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 territorial designs on China. We know China doesn’t want to dominate the United States. We believe you too realize the United States doesn’t want to dominate the world. Also—maybe you don’t believe this, but I do—neither China nor the United States, both great nations, want to dominate the world. Because our attitudes are the same on these two issues, we don’t threaten each others’ territories. Therefore, we can find common ground, despite our differences, to build a world structure in which both can be safe to develop in our own way on our own roads. That cannot be said about some other nations in the world. 耶稣基督说:“你说什么?全世界的命运在你们两个人的手里?” 毛:中国和美国贸易量少得可怜,但逐渐在增加。你要知道,中国是很穷的,我们没有甚么,女人倒是过剩。(笑声) 基:女人是没有配额或关税的。 毛:如果这样,我们可以给你几个,或者千把个。(笑声) 周:一定,而且是自决自愿。 毛:如果让她们到你们那,绝对是个灾难,这样倒可以减轻我们的负担。(笑声) 基:我们和中国进行经贸不是只考虑商业利益。 毛:你要我们中国女人吗?我们可以给你一千万人。(在座的女士笑得特别厉害) 基:主席正在推销他的观点。 毛:这样做,我们可以让她们像洪水一样淹没你的国家,同时伤害你们的利益。我们的国家有太多的女人,她们会生孩子,而我们国家的孩子太多了。(笑) 基:这真是一个新奇的意见,我们会好好研究他。 毛:你可以成立一个委员会研究这个问题,你的访问正是在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笑) 尼克松回國後躊躇滿志,正以積極的姿態兌現其在第二任期內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的諾言。 然而,「水門事件」的曝光,使尼克松很不光彩,並受到國會的彈劾,不得不辭職,中美關係也因此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時任的美國共和黨總統尼克森為了競選連任,利用總統的職權之便,動用了「國家機器」介入選舉,以中央情報局退休幹員對競選對手進行監聽,取得了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 1972年6月17日,以尼克森競選團隊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為首的5人, 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 雖然尼克森隨即反駁「這不是我指示的」,並在選舉後取得了高票「保衛政權」,但最後在全案被揭弊之後, 尼克森為此醜聞垮臺,涉案之白宮幕僚長、總統顧問被判監禁,這是史上一場「沒格調」的選舉,讓美國為之「民主倒退」。 1976年元旦前夜,毛澤東會見兩位美國前總統的後代--朱莉·尼克松和戴維·艾森豪威爾,與他們進行寓意深刻的「跨午夜」談話。他對朱莉說:「歡迎你父親再到中國來,我會等著他的。」 2月6日,新華社播發新聞公告,正式邀請尼克松在中美聯合公報發表4週年之際再次訪華。 2月23日,毛澤東再次會見尼克松,尼克松感到驚訝的是, 這樣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竟能以堅強的毅力,與他進行了長達100分鐘的思維清晰而又睿智的談話。 毛澤東邀請美國一位不光彩的前總統訪華,並給予國家元首禮遇,立即在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激起強烈的反響。 那一天 ,尼克森坐到北京的飞机“Spirit of 76”。 为什么76?美国是1776年建国的,他去访问的那一年是1972年,美国建国还不到两百年。 如果可以连任,他就可以在两百周年大庆时,坐在总统的宝座上。 但是因为尼克森讲那句话,主耶稣说:“你说什么? 你嘴巴太了!你等著瞧吧!”。 1976 那一年,尼克森在位吗?尼克森已经不在位了!那毛泽东在哪里?他就在那一年死了。 你看到没有?“在你们两个人的手中吗?”不!“王的心在耶和华的手中,如同垄沟的水随意流转。”这是真的。 ---------------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会见毛泽东时他好奇地问:“蒋介石称主席为匪bandits,不知道主席叫他什么?”   毛泽东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周恩来趁这机会,替毛泽东作了答复:“一般地说,我们叫他蒋帮clique。有时在报上我们叫他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我们互相对骂。”   直到1980年蒋介石、毛泽东均已逝世后,两岸才逐渐不再以“匪”互骂。1983年蒋经国在“总统”文告中首次以中共而非共匪称呼。半个世纪的“匪”名之争渐渐落幕。

希西家王的三次禱告

希西家王的三次禱告(37-38) 以賽亞書共有66章,分為兩大段,1-39章為前段,論到神對以色列的行政對付及對列國的審判。 但它結束的36-39章,以賽亞改以散文體,其他全 卷書都是詩體,記載希西家王的歷史。 以賽亞藉希西家王尋求並依靠神的實例,暴露舊約時期神在地上設立的代表權柄-王,都有軟弱與失敗, 無法徹底拯救神的百姓以色列人,帶來所期待之萬物的復興, 必須有後段40-66章,神對祂所愛之民以色列的心說話,論到祂的救贖並引進新約耶和華的僕人-耶穌基督, 才能帶 來完整的救恩和萬物的復興,終極完成神的旨意。 在希西家王的歷史中,提到三次他在急難中禱告神,得答應的經歷。 首先是亞述 王差遣軍長上來攻擊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並率領大軍來到耶路撒冷,出言侮辱希西家王,並辱罵活神。 希西家率領家宰、書記和長老們進殿,並打發他們去 見以賽亞,求他為剩餘的民禱告(三七4)。 結果神應許他,使一靈進入亞述王裡,他要聽見風聲就歸回本地並倒在刀下。 不久,亞述王又打發使者送信給希西家, 再度污衊神,恐嚇他,希西家又上殿將信展開在神前禱告(三七15),結果神給他兆頭,應許餘民「往下紮根,向上結果」,並派出使者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 千人。 神親自成就祂的應許,解除了猶大國敗亡的危機。 末了,神要以賽亞告訴希西家,他將要死不能活了。希西家就轉臉朝牆禱告神並痛哭(三八2、3),神受 感動答應他的祈求,增加他十五年的壽數,並且救他和耶路撒冷城脫離亞述王的手。 希西家的三次禱告都得神答應,但各有特點。 第一次他謙卑地倚重神的申言者,求以賽亞為餘民代禱,得了神應許。 第二次他親自上殿禱告,並在神前展開亞述王的信為證物,果然神作成祂的應許。 但無所不知 的神清楚告訴希西家(三七35),祂答應禱告不是因為希西家,乃是為祂自己和大衛王的緣故。 這提醒我們,神垂聽我們合乎神心意與經綸的禱告,並不表示我們 這個人在神面前是蒙祂稱許或討祂喜悅的。 第三次禱告(三八3)顯明他不認識自己的自義,但他的真誠和眼淚仍然感動神,多給他十五年的壽命。 只可惜這十五年並沒有使希西家生命更成熟,卻犯了極大的錯誤(三九),遭神咒詛,又生了瑪拿西(王下二十21,二一1)猶大國最惡的王,終致猶大國的敗亡。 從希西家禱告得答應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到啟示與警惕。 一而再,再而三的經歷禱告得答應,並不一定使我們生命長進,也不一定意謂我們的所見、所作都合神心意, 討祂喜悅。 就像詩篇所說,「祂將他們所求的賜給他們,卻使他們的魂衰弱。」(詩106:15)希西家在重病得醫治後,在自己所作的讚美詩中說,「祂應許了 我,也親自作成了;我因魂裡的苦楚,在一生的年日,必謹慎而行。主阿,人活著乃靠這些;我靈活著也全在於這些。」(三八15、16)希西家知道「魂」是自己的難處,也知道該棄絕魂,憑靈謹慎的活在神面前。 但他終因沒有這樣的生命而失敗了。 希西家王這段歷史舊約中三度被詳細提及(王下十八 13~二十19,代下三二1~31)十分罕見, 可見神對它的重視,及它對後人有重要的啟發與警示作用。 感謝主!今天我們這些活在以賽亞書後段的新約聖徒,有重生的靈在我們裡面,可以回到靈裡,操練我們的靈,使我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我們裡面運行,好成就神的美意,並作成我們自己的救恩。(腓二12、13) 希西家失敗的例子雖是我們的警惕,但感謝神,賜給我們新約救恩的路可以遵照實行,不致重蹈覆徹。阿們!

Monday, March 11, 2013

關鍵5件事

關鍵5件事  做對這5件事,真的能變好!  1. 把不喜歡變成喜歡  如果你希望成功地改變並持之以恆,你一定要學會放下一時的衝動,讓你的正確選擇令你心生愉悅。  2. 把不會變成會  假如改變需要用掉你太多的意志力,那有可能是你技巧不足。經過幾個星期的刻意練習,你便能掌握使改變更容易也更持久的技巧。  3. 把共犯變成朋友  壞習慣(與好習慣)是一種團隊活動──它們需要許多共犯來發動與延續。如果你想改變你的行為,你必須將少數共犯轉化成朋友,而且往往一場關鍵性的對談便能使他們轉化成功。  4. 逆向操作版法──給自己一點糖吃  你可以用逆向操作經濟的方式,將自己的不合理行為轉而用在正面的途徑上。你一定想不到,你也可以用賄賂自己的方式來逆轉誘因──而且效果很好!  5. 管理你的生活空間──離壞東西遠一點  我們的環境大大影響著我們的觀念、我們的感受,和我們的行為。如果你想管理自己的生活,你就必須管理你的環境。

Friday, March 8, 2013

顧人怨

如何藉由溝通歧見,改善溝通,建立人際關係,擁有好人緣 題綱: 1.如何在意見不合的情況中,不會讓對方產生對立或敵對的感受; 2.如何突破意見不合的氛圍,表達自己的意見,改善人際關係; 3.在小圈圈的團體,該如何融入,建立好的人際關係; 4.在人際相處過程中, 如何與同事(同學、家人、夫妻)溝通,不讓對方誤解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摘要: 碰到反對意見時,應該抽離情緒, 用同理心去了解對方的想法, 很可能會發現對方其實不是反對, 而是有跟你不同的需求 發生歧見,不一定要立刻處理或解決歧見的本身, 只要讓對方感覺「被理解」「被尊重」「被關心」 就有機會化解歧見。 情緒激動時,我們常不知不覺誇大內心的負面想法, 例如:我完全不想活了、我討厭死你了、 我對你徹底失望了........ 說這些話的人、聽這些話的人, 都應該留意這些被誇大的意念之外, 其實還有其他部分,是沒有這麼糟的。 例如:我完全不想活了;但內心還是渴望有人拉我一把, 我對你徹底失望了;其實你在我心中還是值得愛與關懷的部份。 溝通時,接收到類似被誇大的負面意念時, 應該多留意其他正面的訊息,隱藏在其中。 意見衝突時,避免使用「你」「我」等劃分個別立場的用語, 最好改用「我們」表示雙方願意共同面對、處理。 自我界線的模糊,往往會造成人際關係的迷障, 應該先了解自己的立場及處境, 並且明確表達,讓對方知道你的位置, 尊重你的意見。 先接受自己,別人才會接受你。 人際關係是一面鏡子,也是自我的投射, 你愈害怕自己的某一個面向,很可能你就是這樣的人。 譬如:你很擔心、或不願意自己是很自私的人, 也許你在別人的眼底,就真的是個很自私的人。 ------------

Sunday, March 3, 2013

哆啦A夢

《哆啦A夢》(日語:ドラえもん;英語:Doraemon),為日本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筆下最著名的漫畫作品, 主要是敘述一隻來自22世紀的貓型機器人—哆啦A夢,受原本主人野比世修的託付, 回到20世紀,幫助世修的高祖父野比大雄的故事。

國土安全部

聯邦監禁的非法移民每人每天花費美國納稅人164美元(台幣4920元), 釋放而改為監控,美國政府一天為每人花費30美分至14美元。

Thursday, February 7, 2013

英醫院虐病患

英國爆發聳人聽聞的醫護人員虐待病人醜聞。據政府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英格蘭地區密德蘭市史塔福醫院醫護人員由於對病人的照顧品質低劣,加上非人道的對待,導致一千多名病人非必要的死亡,並剝奪無數病人的尊嚴及自尊。首相卡麥隆為此道歉,並將改革整個醫護制度。 調查單位查驗史塔福醫院在2005至09年間的情況後,發表報告指出,醫院對病人施予恐怖的待遇:病人在病床上排泄後,看護人員不替病人清洗,任由病人躺在屎尿中;病人口渴難忍,被迫喝花瓶中的汙水;看護人員冷酷無情且超時工作,拒絕給予病人藥物、止痛劑及食物;由於環境汙穢,使病人遭致感染;對病人診斷錯誤,將病人送回家中,結果病人死亡;還有手術後任由病人躺在硬板床上,結果「骨頭已經從背後穿出來」。 2007年當時國民保健服務局負責醫療監督業務的醫護委員會發現,史塔福醫院的病人死亡率異常之高,並進行調查,才使這件醜聞曝光。受政府指派進行調查的律師法蘭西斯表示,「整個醫療體系將企業利益及成本控制置於病人權益及安全之上。醫院缺乏照料、同情、人道及領導。」 報告中並指出,史塔福醫院2006至07年間為了平衡收支,節省1600萬美元以達成所謂的「基金信託資格」,使醫院能夠自主不受中央政府控制,因而大量裁減醫護人員。 報告中提出近3百條建議,要求改變醫療服務文化,將病人的需要擺在第一位。醫院主管如果誤導或隱瞞有關傷害病人的資訊,或醫療提供單位未能遵守基本標準而導致病人死亡或受到嚴重傷害者,均將遭到起訴。 英國首相卡麥隆對此鄭重道歉,表示現行制度竟容許「恐怖的虐待行為毫無節制且無從挑戰地執行」如此之久。他並質問,為何沒有一個醫護人員因這項醜聞而被吊照。 全文網址: 躺屎尿、喝汙水 英爆醫院虐病患

天國的酵 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太十三33)。 介紹完芥菜種的比喻,接著我們來思想麵酵的比喻。 「三斗麵」,也就是「三細亞細麵」,是亞伯拉罕在接待客人時 (此三位客人是神和天使,亞伯拉罕原先不知道)吩咐妻子撒拉準備的份量(創十八6); 也是一伊法的分量,是獻祭的一個單位,如基甸獻上的無酵餅(士六19); 也是先知吩咐要獻上素祭的分量(結四十五24)。 可見,三斗麵可代表一個單位,其分量是可以且足夠與人分享、與神溝通的, 宛如一個整體,原本是充滿和諧、服事、喜樂、交通的,如同麵粉是由許多麥子被磨碎而完全融合在一起。 神的教會就是要能顯出這一切美好的情景和見證來。 一般而言,麵食經過發酵的過程,不但方便製作,也較為好吃。 當然要發酵,就需把麵酵放入麵團之中,婦人如此作,本是出於自然(太十三33)。 但這比喻是指向「教會變質」的警告,主要是因麵酵在聖經中,多是代表不好的, 如在舊約時代的獻祭中,大部分是禁止獻上有酵之物(利二11); 在新約時代,使徒保羅就說: 「你們這自誇是不好的,豈不知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林前五6-7), 主耶穌更是提醒門徒:「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希律的酵。」(參:太十六6;可八15)。可見麵酵代表錯誤的、罪惡的、不法的觀念、思想和作為,是具有破壞力的,可使全團膨脹,麵粉的組織被分解、破壞。 -------------------------- 在耶穌行了兩次使食物倍增的神蹟後(可8:19-20 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七個餅分給四千人), 門徒又回到自然界的想法-就是他們是缺乏的,超自然的經歷沒有使他們成長, 他們仍被現實環境影響,而失去神賜給他們有關超自然供應的啟示。 耶穌要門徒們在神蹟之後學習有新的生命標準。 耶穌教導我們看見肉眼看不見的領域, 神蹟就好像是一位老師,是神所賜的禮物,為要向我們顯明另一個領域。 神希望我們能夠成為神蹟的學生,好好的從中學習, 改變想法,提升信心,用天國的眼光看世界。 ------------ 法利賽人的酵明顯指向可八11-13中法利賽人想用神蹟來試探耶穌,要他顯一個從天上來的神蹟,來證明祂的身分; 希律的酵,也與法利賽人的酵是屬同類型的,就是想要從「神蹟奇事中」來認定耶穌的身份。 如此,就與文中提到的『分餅事件』主題上合一了,且也無需與『苦難』中,耶穌的角色扮演產生衝突。 -------------- 從馬可的分段來看,從八章27-29,以彼得說出耶穌的身分是基督為一個分水嶺, 在這之前,耶穌行了許多的神蹟,叫人看見,要人認識祂是誰, 而當門徒認出耶穌的身分後,耶穌教導就此著重於門徒的教導和訓練上, 故在閱讀上,耶穌開始一路往耶路撒冷去,為完成祂的從天父而來的使命, 而門徒就此往不繼的直接被教導和提醒,囑馬可福音中的門徒到最後仍然是愚拙的, 但是,從之後的改變,確然的讓從徒接於使徒行傳繼續的被主所改變,而神蹟奇事,就越發減少了。

Sunday, February 3, 2013

賓漢

賓漢 1876年的一個夏天,路易.華勒士(Lewis Wallece)與他的朋友印格索(Robert G. Ingersoll)在火車旅途中聊起天來,他們都是無神論者,對基督教甚覺反感又厭惡。 印氏向華氏挑戰可否寫一本書,否定耶穌基督的實存,推翻基督教的迷信。 華氏接受此挑戰,回到故鄉Indianapolis,著手蒐集資料寫作。 他曾任少將、亞里桑那州議員、新墨西哥總督及十二年的律師,思考力很強且縝密; 加上又是著名的考古學家,他為了查究耶穌的歷史,特地親往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等地, 所以這部書若一出版,預料會帶來很大的震撼。 但花了幾年的探究,他不得不承認耶穌基督乃歷史上實存人物。 日後繼續研究,就更相信耶穌的偉大,不但不能否定其「神性」,至終也如那位百夫長所說:「這真是神的兒子。」 他記得很清楚,有一晚上,他第一次跪在神的面前禱告:「神啊!求你向我顯現;基督啊!赦免我的罪,我願意跟隨你。」 那時已近黎明,他覺得有一道光射入心靈,很高興地去叫醒妻子蘇珊,告訴她這個奇妙的經歷。 妻子是循理會的會友,聽到此喜訊就說:「當你要開始寫作時,我就為你禱告,求主讓你尋得真神。」 他與妻子商量,花了那麼長的時間,己經蒐集那麼多資料,不知如何是好。 妻子就建議他寫一本書證明基督是真神,使人認識救主。 日後他著手寫成的書,就是那本膾炙人口的《賓漢》(Ben Hur),成為當時的暢銷書,之後也演成電影巨片。

Wednesday, January 23, 2013

婚禮致辭

婚禮致辭(賀詞) 今天,我帶著喜樂、感恩的心靈,代表教會向你們致以衷心地祝願: 主作之合永恆情,情投意合愛不息;願上帝祝福你們的愛比高天更高更長,你們的情比深海更深更廣! 婚姻是神所設立的,美滿的婚姻是神所賜恩的;願我們的神將天上所有的福,地裡所藏的福,以及生產乳養的福,都賜給你們和你們的家庭! 在這喜慶祝福的時刻,願神引導你們的婚姻,如河水流歸大海,成為一體,不再是二,並且奔騰不已,生生不息! 願你們的愛情,比美灑更美;比膏油更加馨香;比蜂房下滴的蜜更甜;且比極貴的珍寶更加寶貴! 願你們真誠的相愛之火,如初升的太陽,越久越旺;讓眾水也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 願你們的愛情生活,如同無花果樹的果子漸漸成熟;又如葡萄樹開花放香,作基督馨香的見證,與諸天穹蒼一同地每日每夜述說著神的作為與榮耀! 願你們的人生,像《詩篇》般地優美,像《箴言書》般地智慧,像《傳道書》般地虔誠,像《雅歌書》般地和睦! 願我的弟兄如同以撒,誠實勇敢、信靠順服,如展翅飛騰的鷹;願我的姊妹如同利百加,溫柔善良、勤勞才德,如多結果子的葡萄樹! 願你們二人和睦同居,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全身;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彼此相愛、相顧,互相體諒、理解,共同努力、向前,建造幸福的基督化之家! 願你們的家園如同伊甸園般地美好和諧,在地如同在天! 願耶和華從至聖所賜福於你,願你們一生一世都看見聖城耶路撒冷的好處! 願你們一生聽從聖經,孝敬上輩,友愛鄰舍;好使你們在世得福百倍,將來大得賞賜! 願你們的後裔敬虔有加!願你們對後裔的教導,乃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你們自己也要如此,遵行主的旨意! 願你們的家庭,成為教會復興的一大力量;也成為社會、國家的一大貢獻! 願你們無論到何處,遇何境,做何工;一舉一動都有新生的樣式;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分別為聖,晝夜思想耶和華的律法;好像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果樹,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你們所作的盡都順利! 未了,加上一句勉勵的話:「耶穌基督愛你們,你們要努力向著標桿直跑,因為最好的還在前頭!」 願神的慈愛、主耶穌基督的恩惠、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和眾人同在!直到永遠,阿門!!

海豚前求助潜水员

23日报道,在美国夏威夷一处海域,当一名潜水员深入海里畅游时,突然一头海豚前来“求助”,潜水员最后发现,原来是一根钓鱼线缠绕住了海豚的胸鳍。   据报道,当时这头海豚直接朝潜水员凯勒 拉洛斯(Keller Laros)游过来,停在拉洛斯面前。拉洛斯一开始感到十分莫名,后来细心观察才发现,有一根钓鱼线缠绕在海豚的胸鳍。   拉洛斯称,钓鱼线缠得特别紧,他耗费好几分钟都未能解开,最终只能将钓鱼线剪断,才最终帮助海豚脱困。   他还称,在剪断钓鱼线时海豚表现得十分安静,解开之后海豚便游走了,并没有再回头和他“打招呼”。

Monday, January 14, 2013

基督教恩友中心

基督教恩友中心(02)2542-8394 建構全台GRO(GODSENT REMEDY ORGANIZATION)義診系統, 首間「恩友診所」在台北市華陰街開張, 這是第一家提供 無健保者免費看病、給藥的愛心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