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7, 2013

英醫院虐病患

英國爆發聳人聽聞的醫護人員虐待病人醜聞。據政府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出,英格蘭地區密德蘭市史塔福醫院醫護人員由於對病人的照顧品質低劣,加上非人道的對待,導致一千多名病人非必要的死亡,並剝奪無數病人的尊嚴及自尊。首相卡麥隆為此道歉,並將改革整個醫護制度。 調查單位查驗史塔福醫院在2005至09年間的情況後,發表報告指出,醫院對病人施予恐怖的待遇:病人在病床上排泄後,看護人員不替病人清洗,任由病人躺在屎尿中;病人口渴難忍,被迫喝花瓶中的汙水;看護人員冷酷無情且超時工作,拒絕給予病人藥物、止痛劑及食物;由於環境汙穢,使病人遭致感染;對病人診斷錯誤,將病人送回家中,結果病人死亡;還有手術後任由病人躺在硬板床上,結果「骨頭已經從背後穿出來」。 2007年當時國民保健服務局負責醫療監督業務的醫護委員會發現,史塔福醫院的病人死亡率異常之高,並進行調查,才使這件醜聞曝光。受政府指派進行調查的律師法蘭西斯表示,「整個醫療體系將企業利益及成本控制置於病人權益及安全之上。醫院缺乏照料、同情、人道及領導。」 報告中並指出,史塔福醫院2006至07年間為了平衡收支,節省1600萬美元以達成所謂的「基金信託資格」,使醫院能夠自主不受中央政府控制,因而大量裁減醫護人員。 報告中提出近3百條建議,要求改變醫療服務文化,將病人的需要擺在第一位。醫院主管如果誤導或隱瞞有關傷害病人的資訊,或醫療提供單位未能遵守基本標準而導致病人死亡或受到嚴重傷害者,均將遭到起訴。 英國首相卡麥隆對此鄭重道歉,表示現行制度竟容許「恐怖的虐待行為毫無節制且無從挑戰地執行」如此之久。他並質問,為何沒有一個醫護人員因這項醜聞而被吊照。 全文網址: 躺屎尿、喝汙水 英爆醫院虐病患

天國的酵 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太十三33)。 介紹完芥菜種的比喻,接著我們來思想麵酵的比喻。 「三斗麵」,也就是「三細亞細麵」,是亞伯拉罕在接待客人時 (此三位客人是神和天使,亞伯拉罕原先不知道)吩咐妻子撒拉準備的份量(創十八6); 也是一伊法的分量,是獻祭的一個單位,如基甸獻上的無酵餅(士六19); 也是先知吩咐要獻上素祭的分量(結四十五24)。 可見,三斗麵可代表一個單位,其分量是可以且足夠與人分享、與神溝通的, 宛如一個整體,原本是充滿和諧、服事、喜樂、交通的,如同麵粉是由許多麥子被磨碎而完全融合在一起。 神的教會就是要能顯出這一切美好的情景和見證來。 一般而言,麵食經過發酵的過程,不但方便製作,也較為好吃。 當然要發酵,就需把麵酵放入麵團之中,婦人如此作,本是出於自然(太十三33)。 但這比喻是指向「教會變質」的警告,主要是因麵酵在聖經中,多是代表不好的, 如在舊約時代的獻祭中,大部分是禁止獻上有酵之物(利二11); 在新約時代,使徒保羅就說: 「你們這自誇是不好的,豈不知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林前五6-7), 主耶穌更是提醒門徒:「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希律的酵。」(參:太十六6;可八15)。可見麵酵代表錯誤的、罪惡的、不法的觀念、思想和作為,是具有破壞力的,可使全團膨脹,麵粉的組織被分解、破壞。 -------------------------- 在耶穌行了兩次使食物倍增的神蹟後(可8:19-20 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七個餅分給四千人), 門徒又回到自然界的想法-就是他們是缺乏的,超自然的經歷沒有使他們成長, 他們仍被現實環境影響,而失去神賜給他們有關超自然供應的啟示。 耶穌要門徒們在神蹟之後學習有新的生命標準。 耶穌教導我們看見肉眼看不見的領域, 神蹟就好像是一位老師,是神所賜的禮物,為要向我們顯明另一個領域。 神希望我們能夠成為神蹟的學生,好好的從中學習, 改變想法,提升信心,用天國的眼光看世界。 ------------ 法利賽人的酵明顯指向可八11-13中法利賽人想用神蹟來試探耶穌,要他顯一個從天上來的神蹟,來證明祂的身分; 希律的酵,也與法利賽人的酵是屬同類型的,就是想要從「神蹟奇事中」來認定耶穌的身份。 如此,就與文中提到的『分餅事件』主題上合一了,且也無需與『苦難』中,耶穌的角色扮演產生衝突。 -------------- 從馬可的分段來看,從八章27-29,以彼得說出耶穌的身分是基督為一個分水嶺, 在這之前,耶穌行了許多的神蹟,叫人看見,要人認識祂是誰, 而當門徒認出耶穌的身分後,耶穌教導就此著重於門徒的教導和訓練上, 故在閱讀上,耶穌開始一路往耶路撒冷去,為完成祂的從天父而來的使命, 而門徒就此往不繼的直接被教導和提醒,囑馬可福音中的門徒到最後仍然是愚拙的, 但是,從之後的改變,確然的讓從徒接於使徒行傳繼續的被主所改變,而神蹟奇事,就越發減少了。

Sunday, February 3, 2013

賓漢

賓漢 1876年的一個夏天,路易.華勒士(Lewis Wallece)與他的朋友印格索(Robert G. Ingersoll)在火車旅途中聊起天來,他們都是無神論者,對基督教甚覺反感又厭惡。 印氏向華氏挑戰可否寫一本書,否定耶穌基督的實存,推翻基督教的迷信。 華氏接受此挑戰,回到故鄉Indianapolis,著手蒐集資料寫作。 他曾任少將、亞里桑那州議員、新墨西哥總督及十二年的律師,思考力很強且縝密; 加上又是著名的考古學家,他為了查究耶穌的歷史,特地親往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等地, 所以這部書若一出版,預料會帶來很大的震撼。 但花了幾年的探究,他不得不承認耶穌基督乃歷史上實存人物。 日後繼續研究,就更相信耶穌的偉大,不但不能否定其「神性」,至終也如那位百夫長所說:「這真是神的兒子。」 他記得很清楚,有一晚上,他第一次跪在神的面前禱告:「神啊!求你向我顯現;基督啊!赦免我的罪,我願意跟隨你。」 那時已近黎明,他覺得有一道光射入心靈,很高興地去叫醒妻子蘇珊,告訴她這個奇妙的經歷。 妻子是循理會的會友,聽到此喜訊就說:「當你要開始寫作時,我就為你禱告,求主讓你尋得真神。」 他與妻子商量,花了那麼長的時間,己經蒐集那麼多資料,不知如何是好。 妻子就建議他寫一本書證明基督是真神,使人認識救主。 日後他著手寫成的書,就是那本膾炙人口的《賓漢》(Ben Hur),成為當時的暢銷書,之後也演成電影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