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0, 2009

鐵達尼同級的三艘超級郵輪

鐵達尼號(英文:Titanic),是一艘奧林匹克級郵輪,
于1912年4月處女航時撞上冰山後沉沒。
鐵達尼號是同級的三艘超級郵輪中的第二艘,
與姐妹船奧林匹克號(RMS Olympic)和
不列顛號(HMHS Britannic)一道為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
的乘客們提供快速且舒適的跨大西洋旅行。
「濟簡廸號」,意思為巨大的(Gigantic)在鐵達尼號沉沒後改為不列顛號。

鐵達尼號 全長269.06米(882.75英呎),
寬28.19米(92.5英呎),
標準排水量為46,328噸,吃水線到甲板的高度為18.3米(60英呎),
動力50000匹馬力(37MW),航速每小時23~24浬。動力裝置包括
兩台往複式四缸三脹倒缸蒸汽機以及一台低壓蒸汽輪機,驅動三個螺旋槳。

忠僕號 DOULOS希臘文為『僕人』之意,其一生中經歷四個名字、擔任四種角色,
從原先貨船、移民客船、豪華郵輪及世界最大的「海上書舫」,
見證了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
該船於1914年正式下水,資歷比鐵達尼號(1912年)晚兩年,
隨鐵達尼號沉睡於海底後,被列入金氏世界紀錄最古老的輪船。

Queen mary瑪莉皇后號 1019呎,Queen Elizabeth伊莉莎白皇后號 2963呎

章啟明長老

「將事隱祕乃神的榮耀;將事察清乃君王的榮耀。」(箴言25:2)  

先知雷克‧喬納(Rick Joyner)在二十年前(1989年)所出版的《收割異象》一書中(中文版由橄欖出版社出版),曾用鐵達尼號的沈沒來對照1987年美國華爾街股市的崩盤,並指出兩者之間相對的關連性。二十年後的今天,2008年美國華爾街所引爆的全球性金融海嘯,其影響的範圍和深度,更是前所未有的災難。透過歷史的教訓,幫助我們明白教會在末世的時刻應該具有先知性的眼光,在神旨意的光中來詮釋當今的時事,說明它們與神的作為、神的信息有何關連,並且開啟隱藏於冰山表面下的隱祕之門。  

危機形成的原因:自滿與輕忽

鐵達尼號被建造於1910年,1912年4月10日首次從英國南安普敦港出海,預計前往美國。此船命名為「鐵達尼」,字源是取自希臘文中某位全能神的名字,意思是即使上帝也無法使這艘船沉沒!當時頭等艙的船票每張高達六百八十英磅,換算成現今的幣值亦超過新台幣百萬元以上,因此船上的旅客大多是英國上流社會中最有權勢、最富足的人。那時也正值英國國勢最輝煌的時期,英國人藉著優異的政治、軍事及經濟能力,幾乎統治了全世界,儼然成為一個「日不落國」。
在英國人的心目中,鐵達尼號是一艘全世界最堅固、最豪華、永不會沉沒的輪船。它有最好的防水隔艙,從船首起有五個防水艙房,而且是由從未曾有過任何一次航海失誤的最優秀船長史密斯所駕駛,此外還有一批最優秀的水手隨行。因此「鐵達尼號」象徵的意義乃是當時英國最頂尖耀眼的科技、財富、人才及權貴。然而,這艘似乎所向無敵的船至終為何會沉沒呢?造成這場災難最大的原因是人的自滿和驕傲。
由於建造此船的專家們相信鐵達尼號是永不會沉沒的,這艘船上並未預備足夠的救生艇,並且船主為了給頭等艙房客更大的散步空間,還撤掉了許多救生艇;另外,為了證實鐵達尼號的優異性能,出海後還命令鐵達尼號以全速21節的速度向紐約前進。雖然鐵達尼號曾多次接到冰山警告的訊息,但是船長史密斯先生卻毫不以為意,因為他們相信即使正面撞擊冰山,鐵達尼號也不致沈沒。正因為如此的自滿與疏忽,1912年4月14日午夜12時左右,當眺望台發現冰山而鳴警笛時,鐵達尼號立即左轉閃避,但因為船速太快,加上冰山下緣銳利的邊角,在鐵達尼號右舷劃開一道深長的破口,過了防水艙門,直到第六艙的位置。大量冰冷的海水湧入艙底,大約兩個小時後,2時40分這艘象徵英國國力、高科技、永不沈沒的鐵達尼號,就在其首航途中永遠地沈沒於北太平洋的海底。而且當船撞上冰山開始往下沉時,許多人仍相信它是不會沉的,所以最初都不願意上救生艇,以致一艘原本可搭乘六十五人的救生艇,有些只搭乘了二十多人。這充分反應出當時英國人的自高自大和自以為是的心態,正如他們相信他們能在全世界憑其優異的經濟力和統治力無限制地擴張。  

英國忽略警訊而衰敗

事實上,鐵達尼號沉船事件是神呼召英國悔改的一個警訊。若是英國悔改,上帝能繼續使用她領導全世界,或帶領她進入神更高的旨意,然而英國卻忽略了這個警訊。兩年之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的國勢就漸趨衰落,神興起美國取代其在世界舞台的領導地位。
鐵達尼號所代表的驕傲心態,是與神的智慧相抗衡,這也是鐵達尼號所帶給全世界的信息。箴言十六18:「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驕傲使鐵達尼號沉沒,由於指揮者認為它是一艘不沉之船,使他們竟不顧一切地衝入冰山所在的海域中,造成無可挽回的巨大傷亡。
據報導,起初鐵達尼號撞擊冰山前,史密斯船長和船員們已六次接獲航線上有冰山的警告信號,卻因輕忽與自滿繼續往前行駛。在撞擊冰山時,船身雖有令人措手不及的震動,但乘客們並不在意,不久仍照常吃喝宴樂,等到船沉沒的速度愈來愈快時,要挽回已經來不及了!最後,一艘號稱連上帝都無法使它沉沒的船,竟在兩小時四十分鐘後就完全沉沒。
馬太福音廿四38~39:「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註1)  

金融海嘯帶給美國及全世界的警訊

2008年,因為美國次級房貸引發華爾街金融危機,進而引發全球的金融海嘯,使得有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及美林金融集團被政府接管,而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廠瀕臨倒閉;日本豐田及新力公司也出現了有史以來的首次虧損。世界各國無一倖免,包括台灣、香港在內的亞洲四小龍紛紛調低2009年預算,並出現有史以來的經濟大幅負成長。但最壞的情形並未過去,估計在2009年仍有第二波金融海嘯(特別是歐洲)蓄勢待發。
如果鐵達尼號的沈沒是對英國的警訊,毫無疑問地,這次金融海嘯無疑是金融的鐵達尼號已經撞上冰山,且正迅速沈沒中,而這警訊的對象當然是美國和美國的教會。如果美國和美國的教會未能警醒而悔改,幾乎可斷言的是神將把美國從世界的領導舞台上挪開,取代而起的國家可能是中國嗎?或是中東伊斯蘭聯盟的興起呢?
當人們的眼光只看見世上大國的興起與衰敗時,卻忽略了另外一個國度即將興起,那就是神的國,也就是天國即將興起。  

只求自保或全力以赴?

在鐵達尼號沉船的過程中,另外有兩艘船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們是當時亦正行經附近海域的加利福尼亞號和卡帕西亞號。
加利福尼亞號的羅得船長是一位保守且小心翼翼的船長,當他聽說有冰山在航線上時,他決定減速。當他看見冰山時,他立刻命令船停下來靜待天亮。那天晚上,這船的警哨看見鐵達尼號在幾哩以外慢慢地接近,然後就看見它完全地停了下來。起初他們以為鐵達尼號和他們一樣對冰山採取了同樣的警戒措施,接著鐵達尼號開始每隔幾分鐘就對天空發射求救的信號。可是他們竟疏忽了那些信號,甚至沒有喚醒通訊員與這艘船連絡,於是他們在視力能及的範圍內眼睜睜地看著它消失,還以為它是開走了,而羅得船長和通訊員在船上卻是睡了一整夜。
在當晚那個致命的悲劇裡,卡帕西亞號卻有一位敬虔的基督徒船長──亞瑟‧羅士強(Arthur Rostron)。那天深夜12時35分,當卡帕西亞號的無線電通訊員衝進船長室報告鐵達尼號撞上一座冰山時,他立刻下令卡帕西亞號朝向其遇難位置全速前進。
亞瑟船長隨後表現出真正有所預備的驚人勇氣。他命令不同國籍的醫生帶著病人和受傷者可能需要的各種裝備或補給品到餐廳,並命令許多船員到不同的通道,指示他們用無線電廣播生還者的名字,他們還為受傷者預備了有滑輪和繩子的運送椅,並用纜繩將帆腳索固定在船身的兩側,好把人用椅子拉上來。所有走道的門都被打開,然後他指示特定的船員負責照顧新乘客及留意他們的需要。所有空閒的人都去預備咖啡、熱湯和食物。接著他將所有船員的休息室、抽煙室、圖書館等都暫作為生還者的臥舖,並派服務生向原來的旅客保證及說明進行這些措施的原因,以幫助他們保持冷靜。
此外,他加派一個人在眺望台上,並安置兩個人在船頭,船橋的兩側各一人,他自己也留守在船橋。他的二副詹姆士‧比賽特(James Bisset)隨後注意到,這位船長最後採取了他認為最重要的措施──禱告。
半夜2時45分,他們避開了第一座冰山,接下的一個小時裡,他們又躲過了五座冰山。凌晨4時,他們到達鐵達尼號最後求救的位置,並開始救起救生艇上的人。當太陽升起時,海面上出現了一幅驚人的景象──眼目所及到處都佈滿了冰山。雖然在黑暗中他們十分小心地瞭望,但卡帕西亞號居然能平安地渡過許多他們看不見的冰山,除了因他們船長的敬虔禱告,沒有人能想像他們是怎麼躲過冰山的。 最後,這項援救生還者的艱鉅任務就在井然有序的安排下迅速地完成了。卡帕西亞號的旅客也感染了船員自我犧牲的精神,頭等艙的旅客把他們自己的艙房讓給生還者,其他人也都打起精神盡力做他們能做的事。在這個發生海上最大悲劇的漆黑夜晚裡,卡帕西亞號的船長、船員和旅客綻放了勇敢和果斷的閃亮光芒。他們正是主呼召神的教會及百姓在面臨震盪的黑夜時刻所要學習的榜樣。(註2)
加利福尼亞號的船長及船員,因為保守未能即時回應鐵達尼號的求救,而喪失了拯救的機會。當清晨六點鐘,通訊員睡醒了進到通訊室,發現滿桌子鐵達尼號求救的電報時,即刻報告羅得船長,並立即啟動救援,只有短短十來分鐘的航程,就來到失事的現場,但已經太遲了。所有在海面上仍生還的鐵達尼號乘員均已被卡帕西亞號救起,加利福尼亞號唯一能做的搶救工作,乃是將浮在冰洋中的罹難者撈起,協助返回紐約。這就是現今教會要面臨的抉擇,是要如同加利福尼亞號的只求自保?或如卡帕西亞號的全力以赴?
聖經中明白的告訴我們,末日將有這世界前所未有的大災難來臨,它們將如同隱而未現的冰山撞擊這世界的鐵達尼號,一旦此事發生,我們將沒有任何喘息預備的時間,必須立即反應。如果我們沒有做好準備,就無法在關鍵的時刻作出正確的回應,而這不僅可能喪失拯救生還者的機會,亦可能將自身陪葬在這大災難的海嘯中。前些日子,發生在美國紐約哈德遜河的飛機迫降事件,充分說明在危機時,只有「認識神的子民必剛強行事」(但以理書11:32)。  

哈德遜河的奇蹟

2009年1月15日下午3時26分,一架全美航空空中巴士A320型1549號航班從紐約皇后區拉瓜底亞機場起飛,前往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機上有150名乘客、2名機師、3名空服員。 飛機才剛起飛五分鐘,兩個引擎就同時遭到鳥擊失靈,而且是一群大鳥(可能是加拿大黑雁),左邊引擎隨即著火並冒出濃濃黑煙,乘客聽到巨大爆裂聲。機長傑斯利‧沙林博格(Chesley B. Sullenberger, III)立刻向紐約塔台控制中心報告並請求飛回機場。但無奈機身快速下滑,已不可能迫降任何機場,加上飛機滿油的狀況下,超重降落勢必引來爆炸,所以曾是駕駛F4戰機飛行員、現年五十七歲的沙林博格機長,在瞬時之間判斷,決定迫降在哈德遜河裡。他自廣播中吼叫,要乘客準備接受撞擊,要抱緊!許多乘客驚慌大叫,有些乘客將頭埋於兩膝中間迫切禱告,不久飛機以機尾著水的方式降落在河面上。雖然機身劇烈震盪,但直到冰冷的河水拍打機身並流入機艙,乘客才知道已降落在哈德遜河上。此刻驚魂未定的乘客默默無聲地穿上救生衣迅速走出艙門,小心翼翼地站在機翼急衝器的救生筏上等候救援,因而出現飛機浮翼上站滿乘客的奇特景觀(右圖/美聯社提供)。同時間,哈德遜河上有不少水上計程船、渡輪及遊艇,他們都被飛機從空中落河的景象嚇到,但隨即都迅速趕往救援。當時紐約正逢十四年來最冷的寒流,氣溫只有攝氏零下7.7度,當機身開始逐漸下沈之時,五分鐘左右,這些渡輪、消防員、美國海岸防衛隊都迅速到場救援。最後,全機155人在機長從容有序的指揮下全數獲救。有一位乘客兩腿骨折,迅速被送醫治療,而沙林博 格機長則是在艙內來回巡視了兩次,確定所有人都逃出機外才離開機艙。
意外事件後,他在紐約水岸碼頭接受調查員約談時依然戴著機長帽子,神情悠閒地喝著咖啡,一點都不像才死裡逃生的人。所有乘客都感謝機長臨危不亂,冷靜救回全機航組人員及乘客性命。他們都說:「我們欠他一條命。」飛機專家及機師工會都肯定並稱讚沙林博格迫降哈德遜河是一件專業、智慧、冷靜的航空奇蹟。紐約州長帕特森和市長彭博也稱讚機長沙林博格表現出色,救了所有人的性命,將原本可能成為悲劇的事故演變成「哈德遜河上的奇蹟」。事後,沙林博格在接受表揚時,言語短捷的表示,他只是按照標準流程來操作,流露出毫不居功的平常態度。
在此事件的背後,我們看見了神呼召教會如同卡帕西亞號的羅士強船長,或全美航空的沙林博格機長,在平常於專業上追求卓越,在危機時機智、剛強、全力以赴。  

預備「天國號」拯救餘民

911事件發生時全紐約措手不及,前去救援的消防隊員還被世貿大樓崩塌的廢墟埋葬,美國及西方世界不知如何回應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和攻擊,而哈德遜河的奇蹟讓我們看見一個同心的紐約營救了155人,他們完全被拯救,無一遇難。這是一個值得鼓勵的例證,也是金融海嘯以來最令人鼓舞的事件。
同樣地,當這艘象徵全世界的鐵達尼號正不斷往下沈的時刻,教會不必和這艘船一同下沈,因為我們已選擇不搭乘這艘驕傲與輕忽的船。神已經為我們預備方舟就是「天國號」(God’s kingdom),使我們不但能自救,也要全力以赴扭轉局勢,因為許多人會逃離世界的鐵達尼號向神國號求救。
此時,我們要敏銳於聖靈的提醒,如同卡帕西亞號作好隨時營救的準備,如同哈林博格在危急中冷靜沈著。因為神賜給我們的是一個不能震動的國,愈是在世界厲害的震動中,就愈顯出主是磐石、是我們避難所的實在。每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崗位中盡心竭力,因為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時刻(kairos)就來到了。
啟示與智慧的靈能幫助我們扭轉危急的局面,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再創一個哈德遜河的奇蹟!

Constructed in 1914, MV Doulos is the world's oldest active ocean-going passenger ship. During her lengthy career, she has sailed under four distinct names: Medina, Roma, Franca C and Doulos. The ship has been utilised for four very different purposes: freighting goods, transporting emigrants, for cruises, and most recently in her present role as a vessel to bring knowledge, help and hope to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During her lifetime, she has twice been extensively renovated and upgraded, and undergone two engine replacements. She has been registe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anama, Italy and Malta.
Vessel Names

*

Medina: The name of a river in Texas, USA. The Neches, her sister ship, was also given the name of a river.
*

Roma: This name was selected because the ship carried pilgrims to Rome in 1950, the Roman Catholic Holy Year.
*

Franca C: Like all the ships of the Costa fleet, she was named after a member of the Costa family.
*

Doulos: A Greek name meaning bond servant or slave. Volunteers on board Doulos seek to serve God and the nations they visit.

MEDINA

Built in 1914 by the 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 and Drydock Company for the Mallory Steamship Company (USA), she was launched on 22 August of the same year. Her sister ship, the Neches, was also completed in 1914. However, this vessel had a brief life history as she sank after a collision along the coast of Devon, England in 1918. The Medina had a speed of 14 knots and was described in the September 1914 International Marine Engineering magazine as one of the most modern and largest freight steamships operating on the Atlantic coast. The Medina was commissioned into service along the west coast of America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by the 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


ROMA

In 1948, the Medina was acquired by the Panamanian company, Naviera San Miguel SA. The following year she was renamed the Roma and converted into a passenger ship with cabins for 287 people and dormitories for another 694 people. As 1950 was the Roman Catholic Holy Year, the ship was used to transport pilgrims to Rome and afterwards carried emigrants to Australia. This second role did not last for long and the vessel was soon put up for sale.


FRANCA C

In 1952, she was sold to Giacomo fu Andrea (Linea Costa) and renamed Franca C. Her original steam engine was replaced by a double acting diesel engine. At first she sailed between Italy and Argentina, carrying first, tourist and third class passengers with a capacity for over 900 people. In 1959 Franca C was remodelled into a first class luxury liner. Her cruises were mainly around the Mediterranean ports with occasional trips into the Black Sea. She later pioneered the cruise ship trade out of Miami. During this time one important change occurred (in 1970) when the vessel received a new engine, a set of Fiat diesels.


The newly purchased DOULOS in Genoa.

The Franca C was offered for sale in 1977. She was examined and on 4 November 1977, a contract of acquisition was signed and the ship was renamed Doulos. Before commencing her new role, some repairs were necessary. Alterations included the removal of the swimming poo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vered book exhibition on the deck. The ship was taken to Bremen, Germany to be fitted for her new service. On 3 June 1978, she sailed from Bremen to initiate her new commission.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