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0, 2011
中国妈妈tiger mother教育女儿
今年1月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華裔教授蔡美兒(Amy Chua)出版新書《虎媽的戰歌》,推崇東方「母老虎媽媽」教育模式,在歐美引發討論,登上《時代》雜誌封面,也有人寄死亡威脅信。最近在書中被罵成垃圾的長女蔡思慧,先後收到美國頂尖大學哈佛與耶魯的錄取信,證明「虎媽」教育模式大勝。
美國世界新聞網報導,蔡美兒透過自己的部落格,表示17歲的蔡思慧(Sophia)已獲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錄取,即將成為長春藤盟校的學生,但尚未決定就讀哪一所學校。而在寫給《波士頓前鋒報》的伊媚兒中,她則表示:「我不能居功。我不覺得我的教養方式與她被錄取有關。我覺得這百分之百是Sophia自己努力的結果。」
中國母親嚴格勝西方
外電報導,今年初祖籍福建的蔡美兒在美國推出新書《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華爾街日報》在1月8日刊出書摘,標題為〈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報導蔡美兒如何以言語辱罵、心理控制和恐嚇教養女兒蔡思慧與蔡思珊,引起非常強烈的反應與廣大迴響,新書出版當天即在亞馬遜網站榮登銷售排行榜第6名,威力震撼國際。
蔡美兒在書中透露如何教育2個女兒:永遠不准做的事,包括在外面過夜、整天玩樂、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選擇自己的課外活動、學業成績在A以下;除了體育和戲劇,其他科目都必須是第一名;琴練不好就不准吃飯等。
不過,蔡美兒也強調,中國父母的嚴苛要求下,另外還融合了「愛」、「了解」,以及「父母本身的積極參與」。
國際輿論褒貶不一
有人表示蔡美兒的教育方法已接近「虐待」女兒,甚至認為這本書是危險的「樣板」,可能為「仇華」人士提供更多口實。
但有更多人認為蔡美兒的教育方式有道理,《時代》周刊也在〈虎媽的真實故事〉一文中反省:「用她剃刀般鋒利的筆,蔡美兒讓整個美國的父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就是她所說的『失敗者』?」也有網友公開感謝他們的母親用類似方式管教他們。
儘管外界褒貶不一,但「虎媽」教育下的2個女兒在學業與人格上有良好發展,卻是不爭的事實。曾被罵成「垃圾」的大女兒蔡思慧,不僅14歲即在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辦獨奏會,現在還讓美國2所頂尖大學搶著要,可說是「虎媽」教育模式大勝。“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对待她们。
严格禁止两个女儿在外面过夜、
过多地看电视或玩电脑,
并要求她们从小练习小提琴和钢琴、
在体育和戏剧之外的每一门课程中拿到A的成绩。
如果女儿在学习或练琴时遇到困难,她会严加责备并督促她们努力。
《赫芬頓郵報》評論說,中國父母總是相信他們知道“什麼對孩子是最好的”,
他們會用自己的決定蓋過孩子自身的需求和想法。
這種苛責並非虐待,而是一種“愛的表現形式”。
當然,“中國媽媽”的訓子模式並不是所有中國母親的通性,也不意味着美國母親就不會這樣做。
-------------------------
《母老虎媽媽戰爭之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勾劃出中國母親的勤管嚴教。
蔡艾美說,她的兩個女兒永遠不准做的事包括在外面過夜、整天玩樂、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選擇自己的課外活動、學業成績在A以下等等。而且。除了體育和戲劇,其他科目都必須是第一名。
蔡艾美認為,西方父母過於重視孩子的自尊心,唯恐孩子壓力過大或不快樂。而西方父母所謂的嚴厲,通常與中國媽媽的標準有天壤之別。她的西方朋友認為讓孩子每天花卅分鐘練習樂器,已夠嚴格了,但對一個中國母親,兩、三個小時都不為過。
華人父母認為,直到你能擅長和掌握自如前,沒什麼東西是有趣的。而掌握自如需要努力,孩子本身不喜歡辛苦,因此,父母要替孩子作選擇,孩子一定會頑強抵抗,但此時父母一定要堅持下去。蔡艾美認為,很多西方父母卻往往因此放棄。
蔡艾美強調,孩子的承受力,遠比父母想像高。西方父母過於注重孩子感受,面對一個胖孩子,中國媽媽會說:「胖子,該減肥了!」西方父母卻委婉地說「健康」、「運動」之類,唯恐一個「胖」字會殺傷孩子。
不過,蔡艾美同時強調,中國父母的嚴苛要求下,另外還融合了「愛」、「了解」,以及「父母本身的積極參與」。
===============================================================
『中国虎妈』(简称)的作者蔡美儿介绍了她的生长经历和背景。她的父母是在菲律宾生长的华人,也就是说,她的父母是在一个美国殖民地生活的华裔夫妇。她的父母后来移民到美国,她在美国长大。
她介绍,她的父母是在菲律宾生活的极少数华裔,约占当地人口的1%,但是他们却掌控了约60%的经济财富等。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权的华裔圈子里,蔡美儿回忆到,她的父母拥有大量土著佣人(菲佣)。
蔡美儿在1962年出生美国伊利诺艾州。她后来在杜克大学法学院任教后,她加入成为耶鲁大学的教授之一; 现在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小约翰·M·达夫(John M. Duff Jr.)法学教授。在教学生涯中之前,她是佳利·戈特利布·斯蒂恩和汉密尔顿公司的法律助理,专长是国际商业交易、法律、发展、民族冲突研究、全球化和法律。
蔡美儿的专业研究和课题是非常明显的,里面并不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儿童心理学”、“婚姻幸福”、“人生哲学”等等可以教授其他父母如何培养和引导孩子的专业性的东西。
在谈到她在墨西哥做法律助理时,为了将当地的电讯之类的掌控权私有化,蔡美儿注意到了“墨西哥人”之中存在着相当大的种族、经济、地域等等的区别。可遗憾的是,在她为美国读者写的『中国虎妈』一书中,她并没有解释“中国人”之间存在着更大的区别。
拿“文学城”这个中文网站来讲,这里的网友有几个是出生在美国的、父母曾在中国之外的殖民地当过特权阶级的人??
另外,“华裔”并不代表“中国人”,尽管这种词汇在日常生活里常常被人们混用。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刚到美国后,在大学里碰到一位台湾同胞。在小组学习时,我和这位台湾哥儿们在同一个组里,另外还有三个美国女同学。在做介绍时,我天真地“代表”这位台湾哥儿们说:“We are Chinese.”
我的话尚未说完,这位台湾哥儿们立即更正说:“No, I'm not Chinese. I'm Taiwanese.”
除了类似的例子外,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也因移民的年代、地区和出生的地点而存在着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等,这样的区别在非中国人眼里是很难被区分的。所以,蔡美儿的“中国虎妈”一书不但不会帮助非中国人了解中国移民的种种不同,它会让英文读者们对“中国母亲”或所有的“华裔”移民产生更大的误解。
“噢,原来你们中国人都这样逼孩子啊!”
“噢,原来你们中国学生的书呆子是这么炼成的!?难怪你们这么沉默、这么孤僻、这么不酷!”
对于来自同龄人的嘲讽和误解可能还是“小事”,但,蔡美儿这样的“教子”观点似乎和她的法律和国际商贸等的专业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可能是她的新书引起争议的原因,即一个“律师”把自己当成了教育家和灵魂工程师,从而在理论上出现了非常偏激的育儿方式和思维。
美国女博士克里丝婷·卡特尔(Christine Carter, Ph.D.),也是一位母亲,针对蔡美儿的观点这样写道:就算按蔡美儿的标准,我也式个不宽容的母亲,我是绝对优先考虑孩子长久的快乐再考虑孩子的成绩和表现的“西方” 父母之一。讽刺的是,我的这些价值观恰恰是来自东方哲学的交汇--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和佛教教义--还有西方的科学,它们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表明,幸福 /快乐是成功的前提,而不是相反。
蔡美儿就什么让孩子们的生命幸福快乐、成功的说法和和多年的科学研究相违背。此外,它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下:许多美国父母对于孩子并不宽松;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阅读华尔街日报或Slate.com的富裕的美国人,他们早就十分注重“成就”了。 蔡美儿指导人们把孩子教导成“成就高于一切”只会火上浇油,太可怕了!
蔡美儿对于“成功”的定义狭窄,即为了成绩和完美不惜一切代价:成功是课程门门得优,并成为一个小提琴或钢琴神童。三十年的研究清楚地表明,这样一个狭隘的“成就”理念会产生大量非常不快乐的人。不错,他们可能会炫耀完美的成绩单或出色的钢琴独奏,但美国是一个“成就理念”极强的社会,到处都是抑郁与自杀倾向的大学生,他们为治疗焦虑和抑郁所开的处方药记录已经很令人担忧了。
蔡美儿认为生命的动力来自对完美的追求,(令孩子)畏惧失败、害怕失望。这不仅是一个不快乐生命的恶性循环,而且还不符合很多这一领域专家的多年调查研究结果:父母不容许他/她们犯错误的孩子在今后的生命里不会有坚韧的性格,不会在失败后自己站起来。完美主义者患抑郁症和焦虑的可能性最大,在大学里,他/她们更有可能萌生自杀的念头。
更令人不安的是,蔡美儿是如何贬低孩子们玩耍和友谊的:她从未让她的孩子们有玩耍的伙伴或到伙伴家过夜并引以为荣,因为那样,她的孩子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做作业、练习乐器。
如果科学家们已经对这一课题有了发现的话,那就是社交是幸福、健康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基础。当孩子们通过和伙伴们建立友谊,他们的社交和情感等智商也会随之提高;在成年后的生命中,社交技巧是成功的重要指标。更何况,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孤僻与隔离与慢性疾病、死亡率增加有密切关系,更不用说不快了。
“虎妈”在中文的引伸意中并非是对“母亲”的赞美。由蔡美儿的生长背景来判断,她大概对汉语和汉字了解甚少。“母老虎”在现代汉语里是对成年妇女的贬义形容词,指妻子或母亲暴躁、蛮横不讲理、脾气怪僻、面目狰狞、讲话粗俗等等。
蔡妹儿用这样的“美式中文”无非是为了吸引西方读者,但同时她将生活在美国的所有中国母亲给概括进去了。从中国男人的角度看(蔡美儿的先生不是中国男人),『中国虎妈』这样的“非文学”书籍忽视了中国移民的婚姻现状。
培养后代不是一位父、母亲的单独责任,而在婚姻不理想的家庭里,如此片面地强调“虎妈式”的教育的控制方式很难引起成熟父母的共鸣,因为它首先忽视了孩子自由烂漫的空间。
我看,蔡美儿的新书最大的效果是作为法律和商贸出身的她在名、利上获得了成功,对在国外生长的中国孩子们和华裔的后代们并无多少积极的影响,很可能会消极地引导一些父母们将孩子们推向文化夹缝的深渊。
蔡美兒來自管教嚴格的菲律賓華裔菁英家庭,父親蔡少東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柏克萊大學電機與電腦系教授。蔡美兒是家中老大,跟三妹蔡美文都是哈佛博士,二妹蔡美星是耶魯大學博士。
-------------------------------------------
按:
過去25年對全世界改變最大的兩個哈佛學生,
是創辦微軟的比爾蓋茲與社交網站臉書創辦人祖克柏,
這兩人都沒有讀完大學。
------------------------------------------
一个来自菲律宾的华裔妈妈蔡美儿,仅仅采取了相对严厉的教育方式对待两个女儿——无非是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因此获封“虎妈”称号,被没见识的《时代》登上封面,引发中美教育方法大讨论,热议还在整个西方世界蔓延。
中国个别教育家很震惊,号召国民严防死守,以防虎妈“出口转内销”,危及祖国花朵身心健康。
大可不必,大可不必啊!
因为全国的家长都乐了。这算个啥啊?在应试教育的逼使下,俺们哪个不是孩子面前的虎狼之师,参照俺们逼迫孩子读书上进手段之花样百出,个个都能上《时代》封面。
不少混出来的精英由此产生恐惧心理,纷纷移民,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不经受中国教育的摧残和蹂躏。
麻烦在于蔡美儿已经在美国立足,当上耶鲁大学教授后,还采取有些灭绝人性的方式对付自己孩子,便显得相当出位。
但“虎妈”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竟著书立说,命名为《虎妈战歌》,继续为这场火爆的中西教育论战推波助澜。
“虎妈”用事实说话:尽管手段类似纳粹集中营之家庭版,但成效卓著——两个女儿成绩都无以伦比,笑傲同辈。
该书清晰地暗示,虎妈的孩子们长大是要统治这个世界的,而“意志薄弱”“饱受溺爱”的西方孩子长大后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将能力不足。
“虎妈”的中西教育观——西式教育让孩子自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关注吃喝玩乐、看影碟电视、不勤奋上进、遇到问题退缩等种种问题。中式教育方式能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孩子强化意志力,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虎妈”如是说——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
其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
比如,由于历史、文化、体制的不同,中西方便围绕人才二字产生了巨大的理念分歧:西方人侧重人,东方侧重才。西方偏好因材施教,东方偏重有教无类。西方尊重孩子内心感受,东方注重适应社会需要,西方以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东方以赢得竞争为目标。西方教育成败的标尺是快乐,东方是成败。
这宛如东西方人生哲学的泾渭分明:西方活着的价值在过程的美丽,往往为自己而活,东方活着的价值在结果的辉煌,往往为别人而活。西方人因此说:不自由,毋宁死。东方人因此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假如你设定人活着就是为了苦尽甘来,那东方教育会给你搭设成功的阶梯;假如你设定活着就是为了享受生命,西方教育会给你开启体验的大门。
如果在中国,由于社会资源与人口的尖锐矛盾,生存竞争压力巨大,贫富分化严重,个体公民尤其贫弱阶层上升通道狭窄,加上应试教育中高考奠定的绝对公平原则短期难以找到替代模式,“虎妈”尚且有着长期存活的坚实土壤,放在西方便显得匪夷所思。
中式包办教育的一个重大缺陷是:一个从来没有自主选择权的孩子,长大后能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吗?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在按别人设计的命运轨道行走,即使获得巨大的成功,又有什么意思?
建议虎妈回到久违的祖国,你会发现自己竟有着如此多的同类——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她们在生活中更加溺爱,在学业上更加残酷。
你真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只是你在另一个世界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可惜你没有。
--------------------------
談到小孩的教養問題,幾乎人人都有看法,就算沒生養過孩子的人亦然;其理由無他:成長是必經之路,每人都有切身經驗,自是難以無言。然而把教養扯上東西文化高下,爭議就大了。今年一月中在美國出版的《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書,就是由於強調「中國式教養」而造成話題,迄今不衰。
有爭議才有曝光度,書也賣得好,那自然是作者蔡美兒(Amy Chua)與出版商樂見的結果。因此,書還沒正式出版,全書最尖銳的兩章摘要,就已出現在報紙及網路,引起正反兩極反應。不少人只讀了摘要就義憤填膺,認為蔡美兒的育女之道,已接近虐待孩童的程度,而大肆攻訐。這一來出版商的促銷目的已然達成,該書的真正訊息反遭埋沒。
蔡美兒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第二代華人,父母是菲律賓華僑,於一九六○年赴美留學。一如上世紀成千上萬的華人留美學生,蔡的父母也憑個人努力與才智,在異國白手起家,並供養三個女兒進入長春藤名校,畢業後更進一步取得法學或醫學博士學位。這類成功的移民故事,國人早已耳熟能詳。
相對於第一代移民的刻苦節儉與較難打入美國主流社會,第二代移民就享有更多機會發揮長才,蔡美兒自己就是個例子:她畢業於哈佛大學及哈佛法學院,如今則是耶魯法學院的正教授,可見一斑。許多第二代華人急於融入主流,而刻意擺脫父母所來自的傳統,但蔡美兒卻是例外:她一直以家族與華人傳統自豪,也一心以「中國方式」教養兩個小孩。
蔡所理解的中國式教養源自個人經驗,也就是採取學業成績至上、輕視課外活動、限制個人娛樂,以及學習主流樂器等做法;像是每門主課都要拿A、不參與學校戲劇表演、不准到同學家過夜、禁止看電視或打電動,以及每天都得練鋼琴或小提琴若干小時等。這些做法對中國父母而言都不算新聞,也大抵認同;到底「業精於勤荒於嬉」是老祖宗的智慧,至於能執行到什麼程度,則家家不同。
其實,蔡的貴族化教養方式與中國的克難傳統相差甚遠,也非多數人所能企及;同時,許多人都可以拿自身經驗或教育心理學原理,來反駁這種教養方式。蔡美兒自己也從痛苦的經驗中學到,不是所有小孩都適合這種教法。她的這本書就是藉由寫回憶錄的方式,做為全家療傷治癒之道,而非提供什麼育兒寶鑑,這是許多批評者有意無意忽視的重點。
子女是個人生命的延伸,任誰都希望子女成器,中外皆然;但更多東方父母心甘情願地為子女付出時間、精力與金錢,並自嘲為還債。然而子女獨立後的發展常不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因此在嚴管嚴教之餘,量才適性仍是必要的。不論做父母的再怎麼盡心,到頭來仍得放手,讓子女獨立。這是「虎媽」最終的覺悟,也是天下父母都得接受的事實。 ----------- >Forced to stay home after school everyday, even in highschool >Only allowed 30 mins of internet a day, with supervision >Beaten if I got grades lower than straight A's >Beaten anyway even when I did have straight A's >Constantly spoken down to and treated like a retard >Blamed for everything that goes wrong, even when it couldn't possibly be my fault My parent's aren't even Asian.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