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8, 2014

Ecumenical Councils

大公會議(或稱公會議、普世公會議、普教會議)是傳統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義的的世界性主教會議,咨審表決重要教務和教理爭端。 大公會議英:Ecumenical Councils 希臘:Οικουμένη,意思是「普世性的」。 而其中對基督教教義有深遠影響的基督教早期會議是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以弗所公會議 造成日後東西分裂的迦克墩公會議。 在公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大分裂。 自此之後,東正教(即希臘正教)只信守首七次大公會議所確立之大公會議信條。 雖然第四次君士坦丁堡會議是在教會大分裂之前舉行,卻不獲東正教承認。 故此,今天的東正教只承認七次大公會議,而羅馬天主教則認為是八次。 而教會大分裂之後的大公會議由羅馬天主教單方面舉行,所以內容不為東正教承認。 儘管如此,部分東正教徒認為 第04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879-880年)、 第05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1341–1351年)和 耶路撒冷會議(公元1672年)是大公會議。 天主教和東正教公認的會議如下: 第01次:第01次尼西亞公會議(公元325年) 第02次:第01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公元381年) 第03次:以弗所公會議(公元431年) 第04次:迦克墩公會議(或稱卡爾西頓會議)(公元451年) 第05次:第02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公元553年) 第06次:第03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公元680年-681年) 第07次:第02次尼西亞公會議(公元787年) 其後只由天主教舉行會議如下: 第08次:第04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869年-870年) 第09次:第一次拉特朗大公會議(公元1123年) 第10次:第二次拉特朗大公會議(公元1139年) 第11次:第三次拉特朗公會議 (公元1179年) 第12次:第四次拉特朗大公會議(公元1215年) 第13次:第一次里昂大公會議(公元1245年) 第14次: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公元1274年) 第15次:維埃納大公會議(公元1311年-1312年) 第16次:康斯坦茨大公會議(公元1414年-1418年) 第17次:費拉拉-佛羅倫斯大公會議(公元1438年-1445年前後) 第18次:第五次拉特蘭大公會議(公元1512年-1517年) 第19次:特倫多大公會議(公元1545年-1563年) 第20次:第一次梵諦岡大公會議(公元1869年-1870年) 第21次:第二次梵諦岡大公會議(公元1962年-1965年)

Sunday, April 27, 2014

記憶力研究

美國科學家對普林斯頓大學學生所進行的調查研究, 要記住一件事情,最有效的辦法其實就是傳統的老方法: 去拿支筆,把該記住的事情寫在紙上,就這麼簡單。 領導這項記憶力研究的學者穆勒(Pam Mueller)針對普林斯頓大學65名學生做了調查, 她請這些學生先看聽一堂講座,學生們可以用電腦或寫筆記,記錄下講座的內容重點, 半個小時之後,學生們分別接受測試,結果發現,以筆寫下重點的學生, 在回答問題的記憶力,高過使用電腦紀錄的學生,同時對於重點的掌握也較使用電腦者更為精準。 專家認為,人類打字時的專注力,遠遠低於書寫, 因此像是需要記憶、背誦或是理解的時候,最好還是寫筆記。 專家指出,書寫有助於思考,使人類能過濾訊息並且理解, 更能讓頭腦有時間處理資訊內容,對於苦於老是記不住課本內容的學生來說, 寫下來,絕對有事半功倍的記憶功效。

Wednesday, April 16, 2014

中国三大宗教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世界宗教多种多样,目前广为流传,并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创始人释加牟尼,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目前 信徒约2.4亿人,主要流传在亚洲,如日本、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和中国(喇嘛教也属佛教,圣地在拉萨)。 基督教于公元一、二世纪开始流传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东部、巴勒斯坦一带。 信仰上帝创始并管理世界,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降世成人,救赎人类。目前信徒约10亿人。 主要流传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国。内部又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较小的派别。 天主教的中心是梵蒂冈,主要信徒分布于南欧、美洲各国; 正教(或称东正教)信徒以苏联、东欧为主; 新教(也称“基督教”)以北欧、北美、大洋洲为主。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七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建。 其教义主要有: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 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并信仰“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等。目前信徒约6亿人。 主要流传在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圣地是麦加和麦地那。 宗教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甚大。有些国家宗教地位十分重要, 例如,有的国家政教合一(伊朗是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总统是没有实权的,实际的权力在宗教领袖那里。 关键是军权和革命卫队的指挥权和国家安全机构的控制权在宗教领袖那里。 宗教领袖由专门机构推举,终身任职,所以是最顽固最保守的势力。总统实际是受宗教领袖的制约。 如果总统比较开明,比如过去的阿塔米,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如果总统比较顽固保守,比如现在的内贾德。就放任他在前台表演。万一砸了还有宗教领袖维持。 宗教领袖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影响总统选举。当然伊朗还不是一个君主制国家。), 国家领袖同时是宗教领袖,宗教教义成为国家法律的依据; 有的国家定佛教为国教(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小乘佛).柬浦寨(小乘佛). 不丹(西藏噶举派佛教).),青年人均需到寺庙做定期和尚; 又有的国家定基督教为国教(全世界以宪法或其他法律规定基督教为国教的有英国、挪威、丹麦及芬兰。), 教会不仅掌管婚丧、教育大权,而且直接干预政治。 宗教有时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统治人民、挑起事端和对外侵略的工具。 同时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文化、生活习惯等都有着显著影响。 ----------------- 中国三大宗教 “儒教”Confucianism,许多人说,这不算是宗教, 因为孔子与孟子只注重伦常,而不谈论神道,不谈过去与未来的事。 所以不称它为“儒教”,只说是“儒家”。后来才慢慢形成为宗教,称为“儒教”。 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文化深受儒家的影响。他们重孝道,多讲忠信, 以“正心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以“克己复礼”为仁全心德之功。他们注重拜祖宗与置牌位。 一、为什么儒家又被列为宗教 1. 论神道 有人说:孔子以前也已多有谈论神的事。 ((1) 孔子的论述: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这些书都是论述古时的宗教.他相信有神,他说:"获罪于天, 无可祷也."。 (2) 对鬼:他们认为人死了就变鬼,他们看鬼为神.但他们又"敬鬼神而远之." (3)、 对神的观念:他们的经书是用"上帝"或"上天"来代替神. 程子说:"帝孝天之主宰,以其形体谓之天,以其主宰谓之帝.""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经书说:"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可见,儒教是有神观念的,但他们不知道那一位才是真神.) 2. 祭祀 3. 宗教 各教都是宗教,儒家也算作宗教了。 二、孔子是儒家之祖 1.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他曾是鲁国丞相的代理,但不得志, 所以他就周游列国。当他回国后,就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弟子3,000人。孔子是儒家之祖。 三、儒教的长处 古圣先贤可以使人效法,至理名言可以使人尊敬。先圣教导人为“正人君子”。 1. 五伦之道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2. 特重孝道 子该设春秋二祭,以重孝思。 中国古时重孝道,有24孝。曾子说:“战阵无勇,非孝也。” 3. 五常之道 仁、义、礼、智、信。许多英雄出身于儒家。在多难之秋,这些人挽回了残局。中国5,000年历 史没有变动,因为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烈士。 介绍 道 教 一、道教教祖老子(老君),而是道家之祖。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是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位于现在的河南省。 李耳生在周末春秋时,他是史官。/ 张道陵(道教始祖)东汉桓帝时,张道陵得了长生之道,隐居江西龙虎山炼丹画符,驱邪捉鬼,白日升天。 当时很少人信他。到唐明皇时有张虚清用长寿法欺骗明皇;明皇受惑,封他为天师。 二、道教最发达的四个时期 (1) 南北朝始见尊崇。 (2) 李唐以之为国教。 (3) 北宋两度崇道。 (4) 元代崇建各宗。 4. 道家与道教 道家是中国哲学思想一大派系,始为“道术”之一。 道教是由张道陵的五斗米才开始的。 三、《道德经》 他们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又有庄子的《南华经》52篇、列子的《冲虚经》。他们注重 “道”,所以称为“道教”。道教原来是哲学,后来改造成为宗教,是由拜鬼神、方仙之说与道家哲 学三种思想衍化而来的。 四、道教的鬼神 1. 多神 2. 三清尊神最高 (1) 天宝君:住在清微天的玉清宫,是“玉清元始天尊”。 (2) 灵宝君:住在禹余天的上清宫,是“上清灵宝天尊”。 (3) 神宝君:住在太清宫,是“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他是无世不在,无世不存,表明太初。 3. 其它各神 (1) 三元官(三官大帝)(2) 北帝:(3) 文昌:(4) 社稷:(5)城隍: (6) 土地神:(7) 灶君:(8) 门神:(9) 财神:人鬼的神例如关羽、岳飞等。 介绍 佛 教 佛教是在汉朝时传入中国,而盛行于魏晋与唐朝。佛教并不是中国原有的产物。 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前3世纪,佛教由印度传入斯里兰卡。 1. 传入中国 过了几个世纪,传入中国西南的傣族地区。主要是小乘佛教。 公元58-75年(东汉孝明帝),佛教从印度北方始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到1世纪下半叶,大乘 佛教大量传入中国,注重念咒和魔法。他们不谈“空虚”,而以宗教为本,这是儒家所没有的, 所以许多人愿进佛教。 2. 喇嘛教 13世纪传入蒙古地区,形成喇嘛教。 中国人多信大乘,现在僧徒所诵的佛经是属大乘的,包括小乘之道。但当以小乘为主。 3. 佛经的传入 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泰景儿接见大月氏王使伊存,曾亲受其口授的佛屠经。汉明帝时,用白 马驼梵经至洛阳(其中42章至今仍存);因而立白马寺于洛阳城雍关之西,这是中国第一座佛 寺。 后达摩传入中国,唐玄藏僧,河南伛师人,姓陈,到印度取经,带回梵本经典657本。 4. 合并 佛教在中国逐渐脱离本色,而是儒、释、道合并了。 今日拜佛的人不求其本,他们不知佛教是混合物。他们捧佛为神。 宗教一词出自中国佛教 在禅宗要典(五元灯会)中,宗教一词先后出现,比如卷二 圭峰宗密禅师 中有:灭度后委付 迦叶,展转相承。一人者,此亦盖论当代为宗教主,如士无二王,非得度者唯尔数也。 religio, 原意古希腊哲学家使用了其意为集中、注意, 后来又使用他的动词,意思为重视、认真,他以此来指涉及神灵崇拜上严肃认真。 后来,罗马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基其著作中使用这个词,意思为联结, 他用以指神人之间、神灵之间的结合和聪盟。 因此宗教一词就是指人对神的敬仰和人神之间的沟通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宗教 说文解字 一文中说:宗,尊祖庙也。教在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教也。 日本汉字的既定译法/日本《大百科事典》宗教的条目称, 在日本,原也缺乏似于欧美对宗教用religion的用法,只是对宗教有特定的术语,如称佛教为佛法, 称孔子之教为儒教;称国教为神道。 明治维新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日本,日本翻译家才把西方的单词译为日本汉字宗教。 经验论之行为主义观点 宗教论代表威廉 詹姆斯将宗教领域分为两大支:即制度的宗教和个人的宗教。 所谓制度的宗教注重的是神性,主要表现在崇拜、祭祀、神学、仪式和教会等等; 所谓个人的宗教所关的是人,或者是说是人的内心性情构成了中心, 像人的良心、人的美德、人的无助和人的不完善等等。 人本主义之观点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宗教是一个同群体参与的思想和行为系统,由于人的生存是一种定型,由 于它可以公开分享,并且由于众从可以共同参加宗教仪式,所以即使最低的宗教也会产生一种 合理性和安全感。 超个人心理学对宗教的研究 著名心理学家,马期洛在1969年发表一篇名为:Z理论的重要论文,他重新反省他多年的需要 层次论。他在六个需求层次中提出最高需求层次为超越性与灵性的需求。宗教必含灵性。 宗教经验 宗教经验由来已久,如印度教的瑜伽,由静坐使人心与神相结合的经验; 我国佛学禅宗的摒弃心中一切想法与真如相接的经验。 威廉 詹姆斯提出两种人的宗教经验: 其一是信徒的,这些人只能按照别人传授的宗教信条来生活,他称之为二手货的宗教生活; 其二为宗教天才和领袖的的经验。他们比常用人更为敏锐,甚至有一点接近病态,但正是他所要研究的宗教经验。 皈依的内涵有关多重认识 在一般情形下,皈依为从一个宗教信仰转移到另外一个宗教信仰,或者是从宗教信仰的背景变 成强烈投入到某一宗教信仰中。 在西方文化中,指个人重新领略到耶稣基督为救主而有重生之感的情绪性经验。 请愿式祈祷和感恩式祈祷 请愿式祈祷是宗教祈祷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疾病、恐惧甚至一些愚蠢的愿望都可能导致请愿式的祈祷; 感恩式祈祷是出于对施恩神对的感恩,而由于的感恩的中心是个人的收获, 当个人觉察到个人收获的神秘来源时,这种感恩就会进一步发展为崇拜的颂扬。 西方对中国人宗教信仰的研究 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家: 英国思想家罗素: 中国实际上是一个缺乏宗教的国家,中国人注重实用和现世的意义,对于超经验的,彼岸的事情存而不论。 中国人缺乏宗教感情: 法国思想家古伯察认为:中国人对宗教漠不关心,中国人完全沉溺于世俗的兴趣之中,沉浸在感性的生活之中 中国人宗教具有现实性: 如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指出:中国人在接受宗教之初同任何其它方面一样,追求实用, 中国人将菩萨看作是世界上获取利益的源泉, 他们希望从菩萨那里祈求健康、好的收成、科举考试的动力、经商获利和仕途顺利。 国内对中国人宗教心理的研究: 辜鸿铭,(人名,名汤生,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 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 中国的人格中没有宗教: 辜鸿铭认为,中国人不需要宗教。 在中国一般大众不太看得宗教,对中国人而言,佛寺道观和佛教、道教仪式其消遣娱乐的作用要远远甚于道德说教的作用,而中 国人之所以没有对宗教的需要,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套儒家哲学和伦理体系,而这种人类社会与文明的综合体取代了宗教。 突破西方一神论宗教模式,独立考量中国人宗教信仰心理特征; 宗教是对异已的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虚幻反应,合乎逻辑的结论是: 一个社会越落后,异已的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越严酷,宗教意识必然浓厚。 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灾难深重,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阶级压迫使农民起义一次又一次的举行。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是世界上次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面历史的内在逻辑决定了起义必然以失败告终。 饱尝苦难而又无力解脱,走投无路的人民必然产生宗教的幻想, 希冀通过这种幻想来追寻思想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解脱,以摆脱完全绝望的处境。 中国为什么存在众多的民间宗教? 各种外来的宗教为什么都能在中国生根,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宗教意识浓厚的国家, 中国有着各种宗教滋生和漫延的肥沃土壤。 中国民众尤其是汉族百姓浓厚的宗教意识已经到了风神就拜、见神就信的地步, 不论是佛教的菩萨还是道教的玉皇大帝,不论是自家的灶王爷,还是村口的土地爷,都是群众崇拜的对象。 而且中国人在观念上没有把宗教置于支配万物的位置上, 参与宗教活动的动机不是出自对崇拜对象的虔诚和超凡力量的敬仰,而更多表现为一种世俗的功利目的。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先生在比较中美两国宗教信仰时,就曾感慨说: 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是为了风调雨顺,为的是消灾免祸, 我们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祝福是许愿、哀告,鬼神对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

辅导过女儿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 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 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 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 这四个问题是: **********************************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 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 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 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 信心; 第三个问题: 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 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 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 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 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 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 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 如果孩子 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 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 的稳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 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 是“伴随孩子成长”。 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 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 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其实是一种无形害! 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 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 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 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 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 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 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 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 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小如反掌的事情了。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三分教,是指教诲要适量。说教过多只会让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七分等,是指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成长步调,对孩子要保有耐心, 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失败、去成功。 孩子的成长,需时日和世事的打磨 ,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揠苗助长,只能得不偿失。 父母有慈爱的德行修养,子女就会善根福德的教顺。 孩子生长于批评中,便学会论断人。 孩子生长于敌意中,便学会攻击人。 孩子生长于恐惧中,便学会了焦虑。 孩子生长于无助中,便学会了抱憾。 孩子生长于荒唐中,便学会了羞愧。 孩子生长于嫉妒中,便学会了怀恨。 孩子生长于羞辱中,便形成罪恶感。 孩子生长于鼓励中,便学会了自信。 孩子生长于包容中,便学会了忍耐。 孩子生长于赞美中,便学会了欣赏。 孩子生长于接纳中,便学会了爱人。 孩子生长于肯定中,便学会了自重。 孩子生长于认同中,便有确定目标。 孩子生长于分享中,便学会了慷慨。 孩子生长于公平中,便学会了公义。 孩子生长于诚实中,便学会了真理。 孩子生长于安全中,便充满了信心。 孩子生长于友爱中,便将乐于存活。 ========================================================

Tuesday, April 1, 2014

「羅伯」的故事

十九世紀美國西部,體型碩大、機警勇猛的灰狼成群地奔馳在大草原上,以野牛為食,當地的印第安人稱牠們為「具有激烈性格的野牛獵者(Buffalo - Hunter)」,更對其卓越的狩獵能力懷著深深的敬畏。然而,在來自歐洲的白人移民者眼中,狼群卻有如惡魔的化身;每一聲狼嚎,總讓人膽顫心驚。對北美印第安人來說,那種如同電影「與狼共舞」所演的,與狼保持亦敵亦友的關係是確實存在的。他們與狼群共同生活了數千年,互相敬畏、和平共存,微妙地維持著土地上的生態。但自從白人移民者入侵之後,白人開始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首當其衝的便是狼群,移民者對狼群恨之入骨,非要將其鏟除乾淨,於是移民者與狼的戰爭從此展開,狼的惡運也從此開始。聰明的移民者以狼的食物做下手的對象;1870~1880年間,移民者開始以攙雜著毒藥的野牛屍體做誘餌,毒殺狼群;再機警的狼也會有上當的時候,無數隻狼誤食毒藥,痛苦而亡。然而,其中有一隻名叫「羅伯」的大灰狼警戒心極強,不但從不上獵人的當,還領著妻子「布蘭卡」及其他四隻灰狼襲擊了約2000頭左右的牛隻,神出鬼沒地遊竄在大草原上;像是嘲笑人類般,不斷破壞陷阱,並在其上留下糞便。白人移民者對牠毫無辦法,空有滿腔的怒火,精心設計了一個又一個的陷阱,但根本捕捉不到牠和她的夥伴;牠的聰明冷靜,換來了『1000美金,取「羅伯」首級』的獵殺令。故事的悲劇是從布蘭卡開始,布蘭卡有一天終於被鋼夾陷阱所捕獲;為了宣洩心中的仇恨,獵人們將布蘭卡放在以兩匹馬反方向緊拉的繩圈中;快馬奔馳拉扯,布蘭卡口噴鮮血、痛苦而亡;這一幕,羅伯冷靜地看在眼裡,並不顧一切地追逐布蘭卡的屍體直至被棄置的地點;獵人們無比的緊張,深怕在羅伯的復仇烈火中,無人可以倖免。沒想到第二天,羅伯踏進了佈置在牧場周圍的陷阱中,並就那樣地鎖在原地;隔天早上,獵人們發現羅伯已經斷氣,沒有掙扎、沒有外傷;就為了追隨牠摯愛的伴侶,羅伯背棄了另外四隻夥伴,孤傲的死在布蘭卡的身邊。被這種比人類更高貴的情操深深感動的獵人們,將羅伯的屍體搬進小屋,尊敬地擺在布蘭卡僵冷的屍體旁,讓牠們夫妻終於得以團聚,時間是1894年。「羅伯」的故事,從此成了美國大草原上傳頌不滅的「鬼狼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