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盯緊腰圍
肥胖是身體發炎的關鍵推手,美國飲食協會(ADA)發言人珍妮莫羅指出,只要比標準體重超過9公斤,身體就處於「促發炎(pro-inflammation)」狀態。
其中尤以脂肪變大而累積在內臟周圍的「內臟脂肪」危害更甚。凱塞普門能特醫療中心(Kaiser Permanente)流行病學資深研究員伊里瓦倫解釋,內臟脂肪啟動體內的化學反應,促使白血球活化,更加劇發炎。
內臟脂肪囤積直接反映在腰圍的變化,因此,國內判定代謝症候群的腰圍指標也可做為對抗發炎的工具,隨時盯緊腰圍:
男生<90公分(35.5吋)
女生<80公分(31.5吋)
2.一覺到天亮
充足的睡眠是抵禦發炎最好的武器。
台大小兒風濕免疫科主任江伯倫指出,人們經過一整天的活動,身體累積許多自由基,持續傷害組織細胞,必須藉由睡眠減緩新陳代謝,免疫系統分泌天然調節因子,啟動自我修補機制,進而緩解體內發炎狀態。
因此,台語俗話說「睡覺勝過吃補」,一點都沒錯,正常作息、充足睡眠是最佳免疫處方,醫生建議晚間11點前入眠最好。
3.保持空氣清新
空氣污染和心臟病、過敏等發炎相關症狀有關,而生活中最主要的兩項污染源,一是都市髒空氣、一是瓦斯爐。東卡羅來納大學急診醫學教授威廉梅格建議,如果沒辦法改變居住地、另選空氣品質好的地點,至少可在睡眠時使用空氣清淨機,以確保每天近三分之一時間能呼吸到乾淨空氣。另外,將瓦斯爐更換為電爐、瓦斯熱水器改成電熱水器,更重要的是,切忌抽菸和吸二手菸,避免有害空氣入侵。
4.抒壓維持好心情
外界壓力、情緒刺激等心情上的變化,都會活化全身的免疫系統,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陳肇文觀察,常懷敵意、容易憂鬱、躁鬱的人通常比較容易心肌梗塞,因此,隨時保持心情平和、有暢通的宣洩抒壓管道,才能避免發炎上身。
研究也證實這個觀點,2004年《心理醫學期刊》發表文章指出,憤怒和沮喪都會導致健康人血液中的CRP值上升,研究人員因此認為,情緒壓力確實觸發人體的發炎反應。
5.用牙線吧!
牙齦疾病是高度發炎現象,研究統計,患有牙周病的人可能引發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沒有牙周病者的1.5~2倍,文獻上也有牙周病造成風濕性心臟病、腦中風、肺炎的案例。
美國延壽基金會醫療顧問菲利浦.米勒在《真的不會老》書中指出,伴隨牙周病出現的發炎激素可能引起嚴重系統性發炎,因此,經常使用牙線、定期檢查牙齒、保持口腔清潔,是避免發炎、預防疾病的重要課題。
6.動起來,運動打拳
運動不僅有助維持體重,也能抗發炎。
美國艾莫瑞大學醫學院2002年研究發現,40歲以上、每個月做4~21次運動的人,血液中代表發炎狀態的CRP值和白血球數值都下降,原先的關節炎症狀也跟著消失。
江伯倫也認為,身體的防禦系統和軍隊一樣,必須經常操練,透過運動可刺激免疫細胞,讓免疫機制保持穩定狀態,一旦外界病菌入侵便可迅速整軍,撲滅發炎。
運動或許是個好選擇。
高雄長庚醫院小兒科教授楊崑德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完成12週、每週一次的練習後,體內抑制免疫反應的T細胞增加,提升人體免疫系統運作。
他也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都有長期慢性發炎反應,如果採取激烈運動反而可能促進發炎,運動屬於連續、慢動作運動,可加強平衡心肺功能,有助免疫調節,減緩發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