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名醫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號瀕湖山人,是中國明化著名醫藥學家。他的一生,行醫採藥,治病救人,博學勤奮。特別是他耗費30年火血編撰而成的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更是奉獻給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貴遺產。時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陶冶了性情,開闊了眼界,養成了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對天地萬物的特別關注。
李時珍40歲左右的時候,楚王仰慕其名,聘請他主持楚王府奉祠所和良醫所,後來又推薦他進入北京的太醫院,成為皇帝的御醫。個一己的功名成祿、榮華富貴不是李時珍的人生追求,他的志向是利濟天下蒼生,為千秋後世的人們尋求健康之路。為了實現他的心願,李時珍毅然辭去了官府的一切職務,回到家鄉,一邊行醫採藥,一邊努力從事於醫、藥學著作的撰寫。
李時珍生活在明代中後期,政治並不清明,社會也不安定,但他能潔身自好,不戀功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專心致志於解除世人的身心痛苦,探求治病救人的良方,終其生不懈不悔,實在是難能可貴。
李時珍生平著述多達十餘種,著多的有<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五藏圖論>、<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瀕湖集簡方>、<瀕湖醫案>、<白花蛇傳>等。但目前流傳於世的,只有<本草綱目>和<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三書了。這三部書全面奠定了李時珍在中國醫學史上的地位。置<本草綱目>不論,<瀕湖脈學>一書雖只一萬餘言,但字字精闢,句句曉暢,歷代醫家奉為圭臬,以為脈學之指南,至今為中醫脈學必修之本,影響極大,流傳極廣。<奇經八脈考>全書亦不僅一萬五千言,卻對奇經八脈的分佈循行作了系統整理,補充了一些奇經的選穴範圍,確立了八脈病症辨治的基本雛形,為中醫的經絡學說和臨床治療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華佗,字元化,是東漢時沛國譙縣人,大約生活在公元二世紀中葉到公元三世紀初。華佗不僅行醫,還是位學者,年輕時為了學習儒家經典曾到過今天山東一帶遊學,熟讀了多種儒學的經書。
東漢中期以後,政治敗壞。面對黑暗的現實,華佗放棄了從政的抱負,把他的聰明智慧和畢生精力投到醫學的研究中。他精心閱讀和研究了前代人留下的大量醫學書籍,同時認真學習,廣泛蒐集民間藥方,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加以檢驗和總結提高,經過長期的努力,華佗終於成為一名精通內外婦兒諸科,醫術全面的名醫。
<三國誌>中的“精文藥,其療疾,合湯不計數種,心解分劑,不複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癒。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
這段記載是說華佗熟知中藥材的藥性,治病的湯劑只用很少幾味藥,他不用秤就能準確把握藥量,開的湯劑有藥到病除的功效。如果用艾柱灸,也不過灸一兩處穴位,每處只用七八柱就能治癒病症。針刺亦不過兩處穴位,文針時對病人說“某處如果有針感了就說話”,病人說“有了”,就拔針,病情就會轉好。
正確診斷病情是保證療效的關鍵,華佗善於辨別表面上看來症狀相同的不同病因,針對具體病情下藥處方。一次,住在一起的府吏倪尋和李延都頭痛發燒,臥床不起,症狀相同。華佗給倪尋開的是瀉下藥,給李延開的是發汗藥。有人問其中的理由,華佗說:“他們雖然症狀相同,但一個是外實,一個是內實,所以治療方法不同”。二人吃了華佗開的藥,第二天早上就能起床了。
華佗不僅善於醫治急症,還能準確預測同類疾病復發的時期,提醒患者早作準備,提前治療。此外,他亦善於觀察病人的面容、神態,能據此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吉凶。他除了善用湯藥,還擅長針灸,並有創新。
華佗不僅注重前代醫學成果,在長期行醫、為老百姓治病的過程中,尤其注重學習總結新民間流傳的治病用藥經驗,蒐集民間單方驗方治療常常見病,“神醫” 的稱號實在是名副其實。
----------------
張仲景
與華佗同時,還有一位被稱為“醫聖”的名醫張仲景。就是中醫學經典<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南陽人張機。
張機字仲景,是東漢末南陽郡涅陽人,大約生於公元二世紀中葉漢桓帝,死於三世紀初,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前後,關於張仲景的生平,史書記載很少,據說他曾被推舉為孝廉,晚年曾作過長沙郡太守。
目睹動蕩不安的社會,張仲景放棄了從政的願望,專心致力於醫學研究。他十分敬佩戰國時名醫秦越人望色察病的才能,感歎當時的人士只會在官場追多逐利,趨附權貴而從不留意醫藥學。年輕的張仲景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由於他勤奮好學,後來醫術超過了老師。
最初張仲景只在家鄉行醫德,為了蒐集民間流傳的藥方,曾去過河南洛陽和今天湖北、四川一帶。經過多年努力,他掌握了許多藥方,並用來治癒了很多病人。
張仲景的診斷技術很高明,據說他在行醫時見到一位二十多歲的青年王粲,見他氣色不對,就對他說:“你有病,四十歲時眉毛脫落,半年之後不治而亡。現在服五石湯可治。”王粲聽了很不高興,收下湯藥卻不服用。三天之後,二人再次相遇,張仲景問“服藥了嗎?”王粲回答“已經吃了”。張仲景感歎道:“看你不像吃了藥,年輕人,為什麼輕視自己的生命呢”?王粲覺得自己身體健康,還是不相信。誰知二十年後眉毛果然脫落,過了一百八十七天後,這位寫過<登樓賦>、<七哀詩>等文學名篇的大文學家就去世了。
張仲景為濟世活人貢獻畢生精力,他的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贏得了世世代代人們的尊敬。後人在河南南陽市修建了醫聖祠,近年又在鄧州修建了紀念館。
張仲景最大的貢獻是寫了<傷寒雜病論>。
----------------------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 年)。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為那裡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裡,就給那裡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於是,人們也尊敬地把他稱為扁鵲。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晉國(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帶),正碰到了晉國卿相趙簡子由於「專國事」,用腦過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們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鵲診治。扁鵲按了脈,從房裡出來。有人尾隨著探問病情,顯得很焦急。扁鵲沉靜地對他說:「病人的脈搏照常跳動,你不必大驚小怪!不出三日,他就會康復的。」果然過了兩天半,趙簡子就醒過來了。準確地用切脈診病是扁鵲的首創。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高度讚揚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近代歷史學家範文瀾也說:扁鵲「是切脈治病的創始人」。
又有一次,他路過齊國都城臨淄的時候,見到了齊國的國君齊桓侯。他看齊桓侯的氣色不好,就斷定他已經生病了,便直言不諱地對他說:「你有病在膚表,如不快治,就會加重。」桓侯聽了不以為然,說:我沒病。」扁鵲見他不聽勸告就走了。這時,桓侯對左右的人說:「凡是醫生都是貪圖名利的。他們沒有本事,就把沒有病的人當有病的來治,以顯示本領,竅取功利。」過了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侯,作了一番觀察之後,對齊桓侯說:「你的病到了血脈,不治會加重的。」桓侯聽了很不高興,根本沒有把扁鵲的話放在心上。再過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侯,經過細緻的觀察,嚴肅地對他說:「你的病進入腸胃之間,再不治,就沒救了!」齊桓侯聽了很生氣,當然也沒有理睬扁鵲的話。等到扁鵲第四次來見桓侯,他只瞥了一眼,就慌忙跑開了。齊桓侯發覺扁鵲不理睬自己,就派人詢問。扁鵲說:「病在膚表,用湯熨可以治好;病進入血脈,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腸胃,用酒劑也能治癒。如今齊桓侯的病已經深入骨髓,再也沒法治了,我只好躲開。」又過了五天,齊桓侯果然病重,派人請扁鵲來治,扁鵲早已逃離齊國,而齊桓侯因誤了治病時機,不久也就死了。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扁鵲就能從齊桓侯的氣色中,看出病之所在和病情的發展,這是很不簡單的。所以,漢代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讚賞不絕地說:「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
扁鵲不僅善於切脈和望診,而且善於運用針灸、按摩、熨貼、砭石、手術和湯藥等多種方法去治療各種病症。有一次,他和弟子子陽、子豹等人路過虢國,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厲害,人們都以為他死了。為此,全國正舉行大規模的祈禱活動,把國家大事都撂在一邊。扁鵲找到了中庶子(太子的侍從官)問道:「太子患什麼病?」中庶子答道:「太子中邪。邪氣發洩不出去突然昏倒就死了!」扁鵲進一步瞭解了太子發病的各種情況,就信心百倍地對中庶子說:」你進去通報虢君,就說我能救活太子!」但中庶子不信扁鵲能「起死回生」,不肯去通報,而且嘲諷扁鵲說:「你既無上古名醫俞跗的本事,反而說你能救活太子,就是不懂事的嬰兒也會知道你是騙人的!」扁鵲氣憤地說:「你這是從竹管裡望天。老實告訴你,我秦越人不等切脈、望色、聽聲、審察病人形態,就能說出病的部位。不信,你試去看看太子,他此刻耳朵該會鳴響,鼻翼該會扇動,從其大腿摸到陰部也該是溫熱的。」聽到這裡,中庶子不禁目瞪口呆。因為扁鵲雖沒有見過太子,但通過多次詢問,對太子的病情已瞭如指掌,說得頭頭是道,說明他很有本事,不可小看。中庶子只得進去通報了。虢君得知消息,吃了一驚,趕快出來接見扁鵲,說:「我久慕先生大名,只是無緣拜見;先生路過我這小國,幸虧主動來救助,這實在是寡人的幸運!有先生救助,我兒就能活命;沒有先生救助,就只有把他的屍體埋在山溝罷了。」說著,「流涕長潸」,哭得好悲切。扁鵲告訴虢君,太子患的是「屍厥」(類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於是,扁鵲叫弟子子陽磨製針石,在太子頭頂中央凹陷處的百會穴紮了一針。過一會兒,太子就甦醒過來。接著叫弟子子豹在太子兩脅下做藥熨療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來。再服二十天的湯藥,虢太子就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以後,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而他卻實事求是地說,並非他能把死去的人救活,而是病人根本就沒有真正死去,他只不過用適當的治療方法,把太子從垂死中挽救過來而已。
從以上病例看出,扁鵲已經綜合運用了我國診病的「四診」原則—望、聞、問、切。他自說:「越人之為方,不等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這話已經充分表明扁鵲在臨床上運用了「四診」的診法。
可以說,扁鵲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難怪司馬遷稱讚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扁鵲的醫學經驗,在我國醫學史上佔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我國醫學發展有較大影響。因此,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聖」、「古代醫學的奠基者。」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稱他是「總結經驗的第一人」。 在治學上,扁鵲不滿足於一技一法,而是根據客觀實際需要,精通一科,兼通數科,做到一專多能。比如,他到越國都城邯鄲,看到當地婦女患病較多,就在婦科病方面下功夫,當了「帶下醫」,治好了許多婦女的多年疾病;他到東周都城洛陽,看見當地許多老年人,患了視聽力衰退的疾病,就著眼於五官科疾病的研究,當了「耳目痺醫」,治好了許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從耳聾眼花中恢復了健康;他到了秦國首都咸陽,看到當地兒童的發病率很高,就研究兒童發病原因,當了「小兒醫」,治好了許多兒童的多發病。由此可見,扁鵲不僅精通內科,還兼通兒科、婦產科、五官科,甚至外科;他在診斷上,不僅精通「切脈」,而且善於「望色、聽聲、寫形」;在治法上,不僅精通針灸,還善於用砭石、熨貼、按摩、手術、湯藥等。可謂是一位多面手的民間醫生。
在上古,神權高於一切。巫術占統治地位。到了扁鵲的戰國時代,醫巫已經開始分業。扁鵲在醫學研究道路上完全拋棄巫醫那條死胡同。扁鵲曾明確宣告:「信巫不信醫」是「六不治」之一。為了捍衛祖國的醫藥學,他不惜豁出自己的生命。當時,秦武王有病,召請名聞天下的扁鵲來治。一天,太醫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趕忙出來勸阻,說什麼大王的病處於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鵲未必能除。萬一出了差錯,將使耳不聰,目不明。扁鵲聽了氣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對秦武王說:「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卻又允許一班蠢人從中搗亂;假使你也這樣來治理國政,那你一舉就會亡國!」秦武王聽了只好讓扁鵲治病。結果太醫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鵲手裡,卻化險為夷。在這場技術高低的較量上,扁鵲徹底戰勝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鵲」,就產生忌妒之心,使人暗下毒手,殺害了扁鵲。
千百年來,扁鵲深為廣大人民所愛戴和崇敬,人們稱他為「能生死人」的「神醫」。在他行醫經過的共約四千化裡的路途上,歷代人民為他建陵墓、立碑石、築廟宇、朝香火。
春秋戰國時期,虢國太子突患「屍厥」(休克病), 生命垂危。神醫扁鵲應詔入宮,用針刺、艾條熏灼太子身 體的經絡穴位施救,太子死而復生,扁鵲妙手回春,留下 針灸治病救人的傳奇史。遺憾的是,他的醫學著作《扁鵲 內外經》已經失傳。
------------------
王維一
宋天聖四年(公元1023年) ,宋仁宗詔令國家醫學最高機構醫官院編撰《新鑄銅人腧 穴針灸圖經》。醫官院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北宋著名的醫學家王維一。
王維一經過三年努力,完成了新的針灸經穴國家標準《新 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為便於保存,將內容刻石立碑。 分別刻在五塊石碑上,由政府頒佈全國。
天聖四年(1026年),王維一奉詔重新考訂黃帝明堂,根 據《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設計針灸銅人,朝廷並組織 全國的能工巧匠進行鑄造,遂於1027年用青銅鑄成兩具一 模一樣的針灸銅人,外刻經絡腧穴,內置臟腑,
後人稱為「宋天聖針灸銅人」。這是中國最早創立的金屬 經絡腧穴模型,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鑄成的針灸銅人 。銅人標有354個穴位名稱,所有穴位都鑿穿小孔。體腔 內有木雕的五臟六腑和骨骼。因此,不僅可以應用於針灸 學,也可應用於解剖學。後來用銅人考試醫生,一直沿襲 到明代。
更奇特的是它的實用性。宋代每年都在醫官院進行針灸醫 學會試,會試時將水銀注入銅人體內,將體表塗上黃蠟完 全遮蓋經脈穴位。應試者只能憑經驗下針。一旦準確扎中 穴位,水銀就會從穴位中流出。醫學史書把這一奇特現象 稱為「針入而汞出」。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